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民俗宗教 > 臺湾宗教仪式与社会变迁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臺湾宗教仪式与社会变迁

prev next

臺湾宗教仪式与社会变迁
  • 商品编号: lati6585
    出版社: 兰臺
  • 作者: 张家麟
    出版日: 2008/02/01
    ISBN13: 9789867626585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48x210mm
    页数: 262
  • 定价:  NT$32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288元
  • 商品库存: 2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7384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宗教仪式依附在臺湾社会上,信徒在此获得心灵慰藉、神的启示与教诲,形成参与者的我群感受,提昇人性至神圣的灵性。
然而、在传统社会变迁到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现代」是永无止境的歷程,传统遗留下来的许多人文活动,可能会消失殆尽或转化而存活;其中,不少臺湾宗教仪式也面临现代社会严峻的考验。激烈的社会变迁使古老的臺湾宗教仪式面临淘汰,或脱胎换骨存活、发展至今。
  为何会如此呢?本书挑选五篇论文尝试从现代臺湾社会与宗教仪式互动的角度切入,探究为何传统宗教仪式仍然可以存在或发展于现代臺湾社会。



  只有人群才有宗教活动,有宗教活动就可能会有人群集合起来对神或鬼从事宗教仪式,从原始信仰的巫仪式到制度化宗教的礼拜仪式,都依附在不同性质的社会中。当社会从游牧变迁到农业,再从农业变迁到工业,至今由工业转向后工业社会,宗教仪式既离不开人的社会,也深受社会结构变化的冲击。
  台湾社会从过去祖先跨海来台,带来了家乡的守护神,也带来了宗教仪式,随着移民社会的开垦,农业为主轴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宗教仪式的进行。当农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时,传统的扶鸾、拜斗、进香、收惊及皈依等仪式,也面临了农业社会过渡到后工业社会的冲击。
  以妈祖进香仪式为例,农业社会需要鸠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先民乃发明了「丁口钱」、「缘金」的制度,以移民社会的庄头为范围,建立祭祀圈无形的社会组织,提供进香仪式丰沛的资源,让妈祖每年得以遶境,满足信仰者的宗教心灵需求。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妈祖庙宇的祭祀圈社会组织受到冲击,新移民进入不见得同意缴交缘金,原有的居民移出,仍然带着自己的妈祖信仰移到新的居住地。祭祀圈再也无法支援妈祖进香遶境活动,取而代之的是信徒自由捐献的「香油钱」制度。台湾庙宇的宗教活动能够持续举办,也就分成两种制度在背后支撑,传统庄头庙仍然维持祭祀圈。社会变迁遽烈的都市型庙宇,乃纷纷被迫抛弃祭祀圈转而求助于香油钱。庙宇宗教领袖的经营能力,牵引着宗教仪式的兴衰;而宗教仪式感动信徒时,也使庙宇香油钱水涨船高。经营能力高者的庙宇香火鼎盛,香油钱丰沛,宗教仪式照样推动;反之,经营能力差者的庙宇​​,香火衰退,宗教仪式的推动困难重重。宗教仪式的举行依赖信徒捐献的香油钱,因此,宗教仪式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时,也会带来丰厚的香油钱,两者成为互动的关系。
  本书收集五篇宗教仪式的论文,焦点都放在宗教仪式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连,有时候是社会变迁冲击了宗教仪式,造成宗教仪式必需满足现代社会的本质,才有办法维持古老的宗教仪式,像扶鸾仪式、拜斗仪式都是存留到现在行之久远的仪式。有时这些仪式会影响宗教发展,因为当仪式可以生存于现代社会时,它吸引了更多现代人进入到古老的宗教中,让汉人社会的民间信仰透过仪式的变迁,得以脱胎换骨持续发展。
  宗教仪式也会造成信仰的发展与扩张,在关公信仰变迁的论文中,就发现了台湾的关公信仰庙宇香火鼎盛的原因在于保留相当多的民间信仰仪式。仅管这些仪式具有「神秘主义」及「理性主义」混合的内容,仍然被广大的台湾住民所接受。以台北行天宫为例,祂的免费收惊仪式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信仰者却乐此不疲到行天宫接受收惊婆的收惊。又如台北指南宫,祂的礼斗仪式满足现代人追求长寿健康、事业顺利、家庭和谐的需求,到指南宫参加拜斗法会的信徒络绎不绝。中华玉线玄门真宗、真佛心宗的扶鸾仪式具有代天宣化的教育色彩,教育信徒信守三纲五常的道德,变成效劳生的修行法门。
  另外,原本以为现代台湾人热衷「皈依」在佛教的着名法师派下,造成台湾五大佛教教派的崛起,如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星云法师的佛光山、圣严法师的法鼓山、惟觉法师的中台山与心道法师的灵鹫山,这些新起教派是台湾社会在全球宗教世俗化过程中的异例。但是本书却有不太一样的发现,书中最后讨论佛光山信徒皈依佛教的变因,研究发现现代人喜欢佛教的主要原因,竟然不是宗教因素,而是社会因素,以人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及人情网络为皈依佛门的主要因子。除此之外,佛教的教义喜好与个人道德追求、面临人生困境的生离死别及宗教心灵中的灵验期待等因素,皆是一般信仰者会进一步参与皈依典礼的次要因素。
  宗教仪式和社会变迁密不可分,有时宗教仪式的变化来自社会的结构转变的刺激,仪式不会自己变化,往往是宗教领袖深谙现代社会的本质后,赋予仪式新的生命,当仪式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时,尽管此仪式已经流传久远,未来仍可持续发展。
  仪式本身存活在现代社会后,它也会带给原有宗教新的契机,因为宗教仪式有时像个「聚宝盆」,主持仪式者让宗教仪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此时,信徒就会自愿的从口袋掏出善款奉献给神。宗教仪式与现代社会本质的紧密结合,掳获信徒的宗教心灵,让宗教浴火重生不断发展。
张家麟
2008年1月10日
于真理大学宗教学系

目录

第一章 宗教仪式变迁认同与宗教发展——以鸾堂扶鸾活动为焦
  壹、前言
  贰、理论回顾
  参、研究设计
  肆、调查资料讨论
  伍、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第二章 宗教仪式认知与感受——以拜斗参与者的宗教经验为焦
  壹、前言
  贰、拜斗仪式参与者的认知
  参、拜斗仪式参与者的神秘经验
  肆、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第三章 宗教仪式与宗教领袖诠释——以大甲镇澜宫的进香仪式变迁为焦
  壹、理论回顾与问题意识
  贰、进香仪式变迁(1975-2007)
  参、庙方领袖需盱衡社会情势变化主导进香仪式变迁
  肆、讨论与结语
  附录
  参考书目
第四章 从关羽到关圣帝君——论关公信仰形成与发展
  壹、前言
  贰、关公信仰形成
  参、关公信仰发展之因
  肆、关公信仰的扩张
  伍、宗教仪式丰富关公信仰的内容
  陆、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第五章 佛教徒皈依佛门因素——以佛光山信徒为例
  壹、绪论
  贰、佛光山信徒皈依的可能情境分析
  参、佛光山信徒皈依因子之分析
  肆、佛光山信徒皈依的四个因子讨论
  伍、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
  跋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