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佛禅仙道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三部)慧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三部)慧

prev next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第三部)慧
  • 商品编号: xsln4302
    出版社: 橡树林
  • 作者: 阿姜查
    出版日: 2004/09/01
    ISBN: 9867884302
    ISBN13: 9789867884305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70x220mm
    页数: 224
  • 定价:  NT$23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207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7972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阿姜查是现代南传佛教森林派的伟大行者,早年受过完整的传统僧侣教育,通过最高级的正规佛学课程考试,但最后却放弃学业,选择了森林苦行僧的方式来追求佛法上的证悟。他的追随者无数,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他都能以适切的方式教导,时而严厉,时而风趣,直戳你心底深处。
  阿姜查的教导,不强调任何形式的打坐,而以随时观察自己的心为主,他要我们明白,死亡是无可逃避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训练自己的心,安住于无为法中。只有这样解脱才是可能的。阿姜查圆寂后,他的丧礼有一百万人参加,其中包括泰国国王与王后。而他的法教,也随着他众多的西方弟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此次将南传佛教大师阿姜查说法的语录合辑,共分为戒、定、慧三册,内容是阿姜查对于「戒、定、慧」的真实体验,而非只是对经典的诠释,此为第一部「戒」。
  本书深刻釐清一般人对「戒」的排拒和疑惑,其实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只是显示自己正念还不够。

最完整的阿姜查法语辑录

  《阿姜査的禅修世界》,完整收录了许多先前以英语出版并免费流通的阿墨澎法语。智慧出版社(Wisdom Publications)为了能将阿姜查的教导带给僧团外更广大读者,特别请求阿姜查僧团应允将这些谈话重新些理,依修行的重要三学:戒、定、慧编辑成册,此提议护得阿姜査僧团的完全支持,并在阿姜查逝世十週年出版。

机蜂频现的教导

  阿姜査在教导时,在许多方面都很像是乐团指挥:不只要领导和谐声响的连贯性,且要注意在场人员的个性与心情;在心中融和他们的语言、感觉与问题,然后自然地作出反应。
  对聚集在他身边的群众。前一刻他可能正在用剥芒果皮的对错方式做比喻,下一刻则以同样就事论事的亲切态度,转而描述究竟实相的本质。前一刻他可能板着脸孔冷淡对待骄傲自大者,下一刻则对于害歪者展现和蔼与温柔的态度。有时,他可焦正与村里来的老朋友设笑,一转身,则盯着某名贪污的上校,垦切地告诫他解脱遗上诚实的重要性。几分钟前他可能正在责骂某位穿蓍邋遢的比丘,接着,让衣服从肩上滑下,露出圆滚滚的肚子。
  若碰到有人提出机巧的学术问题,想与他做高深的哲学对话以展现才智时,他们经常发现,隆拨会将假牙取下,交给随侍的比丘清洗,与他对话者,接着必须通过大师的测试,在清新的假牙装回去之前,透过紧闭的大嘴回应他深奥的问题。
  本合辑中一些谈话,即出现在这样一种自然的场合,其他的谈话,则是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如诵戒结束后,或僧俗二众于朔望之日的集会,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阿姜查从未事先准备,本书中没有任字是说话前预设好的,他觉得这是个重要的原则,教师的职责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说法——「若非活在当下,那就不是法。」他这么说。
阿玛洛比丘(Amaro Bhikkhu)

【推荐序】这本书将改变你的生命

  我不太晓得如何介绍这位我所见过最有智慧的人才好。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有机锋与活力、率真与实话、庄严与亲密,以及幽默与严肃的戒律、动人的悲心与自然的解脱。阿姜阿玛洛(Ajahn Amaro)对本书精彩的导读,将他描写得很传神。
  多数阿姜查的教导,是藉由举例、譬喻与活泼的对话所作的即时开示。他的教导直接而诚恳,没有任何保留。「观察人世问的苦因,它就像这样。」他会如此说,而将我们的心导向实相。因为他是个拥有十八般武艺的巧师,他与每位访客都坦诚相见,对眼前的处境皆保持幽默与直观,因此,很难完全用语言捕捉他教学的活力。所幸他的遗产还包括近两直座寺院、许多活生生的优秀传法弟子,数百卷泰语录音带,以及数百万个被其智慧感动的人。
  在这些篇章中,你将发现阿姜査的另外一面,有条不紊与略微严肃的一面,它们的场合主要是针对比丘、比丘尼与访客团体所举行比较有系统的长篇开示,在这些教导中,他邀请我们所有人省察教法的本质,思惟它们,并将之谨记在心。在这本书中,他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是谁,生命的状态都是不确定的:「如果死亡在你里面,那么你可以逃到哪里去呢?无论是否害怕,你都一样会死;死亡是无法逃避的。」以这个事实为基础,他举出超越生死轮迴的解脱之道。「这是重点:你应该持续思惟,直到放下为止。那里一无所有,超越善恶,来去与生灭。训练这颗心,安住于无为法中,」他宣称,「解脱是可能的。」
  那些会遵循这位亲爱导师教导的人,都一定愿意探索他们自己的心,把结松开,放下执着、恐惧与我见。「如果你真的了解,则无论你过的是哪种生活,你时时刻刻都可以修行。为何不试试看呢?」阿姜查建议,「它将改变你的生命!」
  愿阿姜查所传达慈悲佛陀的祝福,能充实你的心灵,并利益十方一切众生。
  献上我诚挚的敬意。
杰克.康菲尔德
于心灵磐石中心
加州.伍德克,2002年

【推荐序】与证悟者的生命相遇

  世界上的佛法书有两种,一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理性追求而写成的,例如图书馆里满柜子能增长佛法知识的书;另一种则是让我们在书中探险,而在路途中与另外一个生命的相遇,就如《阿姜查的禅修世界》这套书。

全心融入贴近阿姜查的心灵世界
  这套书不是阿姜查特别为告诉读者什么刻意所写的,而是一群泰国比丘、农民、官员、西方嬉皮、教授等,在面临生命困顿,企图从佛法寻求答案时,与这位慈悲长者的心灵对话。
  对本书的读者而言,如何在这些随机的对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启示呢?我想很关键的一点是,千万不要用第三者的旁观心情,以喝茶读小说的态度「在一旁」轻松阅读;而是要将自己全心融入,才能真正尝到阿姜查以毕生经验,顺手捻来的简单话语里所蕴含的无穷滋味。如果你可以试着贴近阿姜查,顺着他所说的个人经验,去观察自己,在自身上运作,你就会在书中与这位证悟者的伟大心灵相遇。

阿姜查的修行方法来自森林的体验
  在今天这个资讯取得非常容易的时代,学习佛法的方式很多,而阿姜查为何偏偏选择森林苦修这古老的头陀行呢?在原始森林中,人类无法享有现代文明所提供的安全与凭障,更没有社会与物质的支持。生活在其中,人类不再是唯一的主控者与活存者,他必须学习与森林中的其他生命和平共存,赤裸裸地独自面对动物的威胁、疾病的侵袭,以及巨大的死亡恐惧。这是一般人想也不敢想的修行方式,但却能打开了心灵的无限可能。让我用我的一位朋友的经验,来说明在原始森林中,心灵是如何被开发的微妙过程。
  我的这位朋友是个女企业家,在硅谷拥有百万美金的股票,却为了治病而走进森林禅修。刚开始,她的老师让她待在一个非常简陋但尚有人烟的禅堂禅修,但是她仍被死亡的阴影所笼罩,于是,老师就教她往森林更深处去禅修。当她走进森林里的小木屋,发现满地都是蚂蚁爬上爬下,蜈蚣窜来窜去,蜘蛛还会从天花板垂坠下来。她感到很可怕,根本就无法静下来打坐,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把地打扫干净,​​或怎样把从虫子赶走……就如所有自许为文明人会有的惯性反应一样:这是我的地盘,非我族类都给我滚,表面上,这只是对舒适环境的基本需要,但更深一层来看,其实是现代人很习惯的一套自我中心的运作。
  这位企业家朋友的转变,来自一位她认为很不认真的禅修者所给的震撼教育——她竟然可以花三、四个小时,只为了将一只掉到坑里的青蛙救起来。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等那只青蛙爬出坑后,这位森林行者还不停的柔声细语地安抚那只青蛙,就好像在对一个饱受惊吓的小孩说:「不要害怕、没事了」……。她被这个举动给深深震撼了。
  于是,她花了七、八个小时,把蚂蚁放在纸上一张一张把牠们请走,并告诉蚂蚁:「我在这儿修行,请你们不要伤害我。」逐渐地,她的心开始感觉到她与这些大自然里的大小生命不再是互不相干的。接着,她和周遭环境的关系就有了奇妙的转变,她似乎觉得牠们是来守护她的,这种密切的连结感,竟使她快速地突破原来禅修的进程。禅修到后来,她听到屋顶传来轻悦的笑声;两天后的清晨,竟发现屋子四周开满了不属于那个季节的花。
  许多选择森林修行的人都有类似这样的歷程:从害怕被外来力量侵害的自我中心(恐惧死亡),转化到领悟自己与其他生命息息相关,终至体会生命与生命之间,应该是开放、给予、相容与平等的。
  对阿姜查来说,在艰困的森林苦行里,支持他不放弃的也是对死亡的拥抱、坦然以及真实地面对。阿姜查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一代大禅师,而在于他让我们知道他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都怕死,只是他让死能够进入到真实的拥抱歷程里,因此能够有多一分的坚持与超越。

十年的重病与超越
  在经过四、五十年的禅修后,阿姜查晚年生了重病,一病十年,到最后几乎没有办法开口讲话,只能用手指比划,可是他仍照样教导别人禅修。肉体上的剧痛中,并没有阻碍他继续与众人分享佛法。
  一般人在学佛时难免会有一种期待:希望藉由学佛可以免于横逆而永处顺境,可是我们迟早会发现,这种期盼并不是一个必然。学佛并不能保证我们一辈子都在顺境中,学佛只是让我们能够身在痛苦里,心却不被痛苦所掌控;透由单纯地接受自身的感受和情绪世界,学会面对这些逆境,并观察我们怎么面对它。
  我们随便翻阅这套书的任何一章,不难发现他经常挂在嘴边的提醒:修行就在我们这个身体。修行不在于我们读了什么书,也不在于我们记得了什么道理,而在于我们能够观察,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是如何为外界所引动,我们的心又是如何因这些引动而起了喜恶的反应,阿姜查要我们去仔细观察这一连串的变化是如何运作的。
  他所道出的这个单纯的原则:往内去观察我们自己,并不是阿姜查的发明,而是佛陀的方法,也是歷代禅修者共同秉持的方法。佛教和其他灵修传统不一样之处,就在于观察此时此刻、观察自己的身心,那么,到底要怎么样去观察呢?

以生病的身体为老师
  在南传巴利经典《相应部》里记载:有一天,佛陀去探望一位生病的比丘,佛陀就问他说可以忍受吗?可以忍受病痛而愁烦不再增加吗?比丘刚开始说不行,觉得身体很痛、心里很烦,还是很难过。佛陀就对他说,要用自己的心去观察自己和这不舒服的境界的关系,观察痛是如何产生、增加的程度如何,痛是如何在身体里移动,细微的观察所有的变化,如此忍受力就会增强。
  身体不会带给我们快乐,因为肉身会生病、会老化、也会死亡。因此,我们能做的只是培养我们的心,不让它受外在的变化所遮蔽,错把五蕴的感受当成是主宰,其实那只是短暂的现象,可是我们大多没有这层的观察,很容易就被感受的假相所主宰。
  生病的时候,让生病的身体成为我们的老师,就可以引导我们迈入新的道路——让心引领我们。我们可以决定在那时候只做一个好的病人,好好休息,不要再忙着让我们的心去映照外在世界,而是让心映照出我们自己。阿姜查的一生就是告诉我们——照顾我们的心。虽然有很多痛苦在我们的身体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发生,但是我们可以有一条新的路,就是照顾我们的心,让心不会因为身体的舒服与否,就跟着起舞。
  阿姜查的教导重点,就是要我们学习观察自己的心。每个人的心就是一个舞台,台上的舞者自己决定了舞蹈的演出;心,也像一面反射镜,整个世界都是我们心的投射,是我们决定了自己所感受的这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真的以我们所认为的面貌存在。

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
  阿姜查不断地重复强调:修行的道场就是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六根里、在我们接触外境中去观照。我们必须在眼、耳、鼻、舌、身接触外境的当下,去仔细觉察,心如何被这些外境对象引发出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如何构成我们一连串的行为,以及一连串的喜恶分别的制约反应。
  阿姜查以非常浅显活泼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如何在这个修行道场里用功,如何在这过程中找到内心的光明、清净与喜悦。他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个步骤好像是一个连续、互相关联的过程。从观察我们自己的内心做为始点和核心,来指导我们如何去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从这儿超越和放下、不执着。

慧——修行的开始
  阿姜查认为戒、定、慧三者的核心在于智慧:他不是指开悟这个层次的智慧,而是指我们在面对人世这实存的经验里面,能够去辨识什么会导致痛苦,什麽会导致快乐的因果关系的智慧。除非我们能如实的去观察所有的因果相互的变化,我们不会发现自心是如何的被蒙蔽,又如何的自我欺骗。
  但为什么人们不想要脱离苦,原因在于我们根本就不想看苦。因为我们不想看苦,所以不能认知苦,当然就不想脱离苦了。阿姜查用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在袋子里面抓摸,但是他不晓得袋子里是鱼还是蛇,他不知道、也不想看清楚袋里的东西,如果他看到袋里蛇的模样,一定会把手放掉,但他没看见也不想看,才会把手伸进袋里抓摸。我们的烦恼与痛苦也是一样被放在遮蔽的袋子里,如果我们不愿意看,就会被烦恼之蛇所侵害。唯有拥有能够辨识生活中苦之蛇的智慧,我们也才会产生动力,想要寻找到可以脱离苦的方法和机会,让心获得真正的平静。因此,戒、定、慧三学须以慧为发动的开始。

戒——修行者的保护衣
  阿姜查认为,知道苦的因果循环是让我们愿意修持戒律的根本动力。而这些戒律的目的,并不是要控制或形塑我们,而是要让我们保持醒觉,在保持觉察力的增长上去持守这个戒律。所以,犯戒是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强,才会犯戒。持戒,是帮我们在提升内心的专注力与智慧的开发上,建筑一道保护墙。唯有对自我内在的有限性能有所觉察,我们才会意识到需要持戒,以保护自己的生活和世界。阿姜查认为这样的了解就是智慧的发挥,而不在于以这样的规则、规矩,来要求别人或环境,而是从这些规矩里检验和提醒自己,如何让自己的觉察力与正念能够持续。

定——培养专注平静的心
  追求内心的平静,关键不在于要有很好的老师,也不在于一定要到特定的地方去,重要的是要懂得训练自己的心。训练我们的心能够找到合适的修行的场所,也就是所谓的「业处」。
  基本上,阿姜查所提出来的是南传佛教一脉的方法,先从观息开始,再从观息到观身,然后观察五蕴,再到观察五蕴的苦无常,进而产生厌离。他的观息方法有个很大的特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把整个息从鼻端进入到身体,到胸部、腹部,同时仔细观察从吸进来到吐出去的每个歷程。等到这三个点让我们注意力安定下来时,第二个阶段就是把这三个点放下,然后单以气息在鼻端或上嘴唇的出入做为观察对象,之后才把正念建立在鼻端唿吸的出入。在这过程最重要的关键就是放松,接着观察三十二分身髮毛爪指甲等。这个南传的观身念处的方法,能够破除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身体是「我」的,要保持健康、很害怕受到任何损害的执着,尤其能够看清我们身体是四大组成,没有一个「我」存在。
  观察身体的三十二分身有个好处,对修行过程中身体因修行而产生的疲劳、对天气的热或冷等,会有内在力量能够忍受。这样将有助我们在禅修过程中敢于挑战自己,而让自己的心力可以引导培养专注力,培养专注力的目的是让心能够平静和安定,之后才有能力进一步观察觉知的心。

戒、定、慧相互关联,互为因果
  在这个观心过程里,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它不断重复提醒我们在观照自己的心时,不管是什么念头、感受,都得直接面对它们,去看这些痛苦或快乐是怎么生起的,更要去观这些痛苦或快乐生起的根源是什么。在观的过程中,不管念头是什么,觉知的心若是清净,就可以清楚觉察这些念头所引起的感受与反应,念头只是进来然后就离开,心却不会被这些喜恶情绪带着跑。阿姜査以蜘蛛与蛛网来比喻:蜘蛛结好网以后,就在这个网的中心伺候着,当虫子闯进来,就像烦恼进入,这时蜘蛛就离开网中心去抓这只进来的虫,然后又回到网的中心。
  整个阿姜查的指导就在智慧,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去觉知自己的心,对于所接触的任何状态不执着,可是也不逃避,而是去直接观察。他又用一个很有趣的比喻,说痛苦烦恼都有它们的家,贪有它的家,烦恼、瞋恼也都有它们的家,你就是观察它们,然后让它慢慢回到它各自的家。他用这样的比喻是要告诉我们,对待烦恼不是去讨论应不应该有烦恼,而是能够清清楚楚的看着烦恼来了,让烦恼自己回家去,始终保持做「自己做主人」这般的清明。
  我们的内心若有这样的平稳力与觉照力,就是真的定力和智慧。由于定力和智慧的增强,也会进一步地支持与强化戒行。戒、定、慧是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绝不只是单一命题,或者只是阶梯式的次第。戒、定、慧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阿姜查这么有修为的禅师的解说下,让我们看出那是一个立体且互动的修行歷程。

持续精进需要慧力
  在第三部「慧」篇里,阿姜查告诉我们如何持续地保持精进。禅师比较着重的几个提醒中,第一个就是修行的场所是我们的内心,而非任何其他的事物。阿姜查提醒当时与他一起修学的禅修者:我们有一种习惯,认为要得到修行的成果要累积很多的经验,或者要有很好的老师,这种消费心态,是与切入了解、观察自己的心,进而能够离苦是背道而驰的。
  因为心的特性就是会去抓取对象,这种抓取是一种贪爱,有了贪爱,就会想进一步保持它、拥有它,于是就会对可能失去它、不能掌握它产生恐惧和焦虑。我们长期顺应着心的这个特性活着,在它的惯性思惟下运作而不自觉。我们大部分的时候是活在焦虑、不安与矛盾里,这是由于我们顺着我们的心要去追寻什么、去抓取什么的习惯性导致,这不是法,那么法的价值是什么呢?法的价值就是在看到心是无常的,心所抓取的对象也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是永恆不变的,如果有永恆不变的话,那是因为我们自己夸大性的期待,导致我们希望它永恆不变,阿姜查在帮助我们看到心的特质,期望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想法所控制。

觉察惯性就可以灭苦
  不要跟着想法走,但是我们该如何辨识不要跟自己的想法游荡呢?记得!当我们把自己所想绝对化时,就会被自己的想法控制。阿姜查举了好几个很实际的例子,如:有禅修者认为「放下」这个想法是老师教的,很重要,所以就什么都放下,包括房子破了也要「放下」不管它。这就是把「放下」絶对化,而没有在每一时刻观察我的心与什么样的境界接触,去观察那个苦是如何生起,却把「放下」当成了我唯一想要掌控和自我满足的假相运作。
  我们的心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不随着惯性反应进入一个惯性的制约歷程,我们在当下就可以灭苦,在当下就不会随着习惯反应而活,而是跟着法。
  什么是「法」呢?就是智者自觉,就是观察我们的心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自己去做的,也没有办法从外在任何一个资源里面去找到的;只有自己回过来观我们的心,如何生起贪爱与愤怒。在此比较不一样的伦理道德思惟是——只是很单纯地观察,让这些心念能够自己生起,自己息灭,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这需要一颗十分安静、平衡的心,才能观察如此快速的心理活动歷程。

「受」字诀——切断惯性反应
  但是,初学者如何才能不跟着自己的习惯反应走呢?阿姜查甚至提出一个口诀——「受」。当快乐或烦恼的感受来了,却一下子断不了的时候,你就唸「受」。用这个来切断我们习惯反应的纠缠歷程。第二就是去观察内心战场是如何展开,又是如何活动的,但是这个方法需要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心做为基础,才能够去看内心这个战场,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平衡时,有时候去看内在的战场时,常会撑不住,这时就要靠平时累积的「定」力了。
  阿姜查对于观察自心的智慧与累积佛教知识的不同,也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辨别——知识的累积事实上只是记忆的增加,并不是观察。佛教对我们的心理活动有丰富的细微描述,知道这些描述只是记忆,并不是真的知道,唯有透过自己的观察去体会到这些细微变化,才是真的有了智慧。就像看一个人从树上掉下来,可以知道他撞断几根树枝,但是若是自己从树上跌下来,恐怕就除了感到很痛外,根本就观察不到折了几根树枝。
  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观察自己所产生的痛苦与快乐,而且是持续不断地观察,这持续不断地观察以及自我的诚实面对是一种精进,这种精进与平常精进有什么不同呢?关键在于这个精进在于「放下」——不执着我们任何的思考与感觉,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身心世界的活动,而不执着那就是我的身心世界,甚至连想它就是这样的概念都不要生起。

分享阿姜查这位老友的心路歷程
  当我们把修行变成一个熟悉的习惯时,心会比较平静,身体的负荷也会比较低,接着就有余力去观察内心的种种想法是如何生灭,并能随时提醒自己放下、不执着。最后,我们就可以让自己的心像一个空房子,烦恼的客人来了,它也会走。这不是消极被动或弃械投降,而是清楚冷静地让烦恼的客人进来,然后离去。让我们不住任何执着,只活在当下、活在觉知的观照里。
  这是一个方向,有助于我们在面对自己的生活惯性时,可以从佛法里得到脱离自我束缚的苦的可能歷程、做法和方向。就如他在书中不断提醒我们,不管我们想修行或根本不想修行,都还是要持续修行,这样才有脱离苦的一天。
  阅读本书可以感受到阿姜查的坦承与慈悲,感觉到他毫不保留地把他的世界与修行的心路歷程整个敞开,希望藉由他的歷程与经验,让我们对「法」与修行有依循的方向,而且更愿意更欢喜地持续地修行。
  所以读本书时,不妨用遇到一位关心我们心灵成长的老友一般的心情,聆听他的经验分享,并学习将他的指导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实践。
释自鼐(本文作者为华梵大学助理教授,香光尼不佛学院讲师)

【前言】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事实上,它实在没有错。它本质上是清净的,且原本就是平静的,若不平静,那是因为它跟着情绪走。真心与这些无关,它只是自然的一面,因受情绪欺骗,而变得平静或扰动。未受训练的心是愚痴的,感官印象很容易让它陷入快乐、痛苦、愉悦与忧伤之中,不过心的真实本质并没有那些东西。欢喜或悲伤不是心,它只是欺骗我们的情绪,未经训练的心迷失后,就跟随着情绪而忘了自己。于是,我们便以为是自己在沮丧、自在或其他等等。
  但是,其实这颗心原本是不动与平静的——真正的平静!只要风静止,叶子就会安住不动;风来了,叶子随之舞动,它舞动是源自于风。心的舞动则是源于感官印象,心跟随着它们,否则就不会舞动。若完全觉知感官印象的真实本质,我们就能不为所动了。
  修行就只是要看见「本心」,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觉知那些感官印象,且不于其中迷失,让它能平静下来。我们艰苦修行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这个单纯的目标。

希望获得佛法必须培养心中的戒、定、慧
  人们从许多来源听到佛法,例如不同的老师或比丘处。在一些例子中,「法」被以非常广泛与模煳的字眼教导,以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在其他例子里,它则以华丽的语辞或特殊的名相来教导,尤其是採用逐字解释经典的方式时,更让人难以理解。最后,有种教导则是以平衡的方式进行,既不会太模煳或深奥,也不会太空泛或太隐晦,最适合听者理解与修行,符合每个人的利益。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惯常指导弟子的教法。
  希望获得佛法者必须以信仰或信心为基础,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的意义如下:
  佛:「觉知者」,心中有清净、光明与安稳者。
  法:清净、光明与安稳的特徵,从戒、定、慧生起。
  因此,获得佛法者是培养与增长心中的戒、定、慧者。
  希望回家的人,不是那些只是坐着幻想旅行者,他们必须踏上旅程,朝着正确的方向一步步前进。若走错路,就可能遇到沼泽或其他类似的障碍,或陷入险境而永远到不了家。家,是个让身心舒适的场所,那些真正到家者才能放松与舒服地睡觉。但旅行者若经过或绕过家门而不入,那么在整段旅程中,他们将无法得到任何利益。

修行的成果完全取决于自己
  同样地,达到佛法的道路是每个人必须独自去践履的,没有人能替代。我们必须走戒、定、慧的正道,直到获得内心清净、光明与安稳的喜悦,那是践履正道的成果。
  但若人拥有的只是书本、圣典、教诫与经典的知识——那只是旅游的地图或计画——就永远无法觉悟心的清净、光明与安稳,即使经过几百世,他将只是徒劳无功,永远无法得到修行的真实利益。老师只能指出正道的方向,我们是否行走正道而获得修行的成果,则完全取决于自己。
  在此有另一个观察的角度。修行就如医师开给病人的药,瓶子上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但若病人只是阅读说明,即使读上一百次,还是可能会死。他们无法从药物得到任何利益,并可能会在死前埋怨医生差劲,是个骗子,那些药物无法治癒他们。因此毫无价值,殊不知他们只是花时间检视药瓶与阅读说明,并未遵从医师指示服药。
  但若遵从医生指示服药就能康復,假使是重病,就必须服用较重的药量,若病情轻微,则只需服用少量的药即可。服用重药是因为病重的关系,那是非常自然的,你们自己仔细思量后就会了解。
  医师开列处方以减轻身体的疼痛,佛陀的教导则是心病的药方,让心能恢復自然的健康状态。因此,佛陀可说是开列心病处方的医师。事实上,他是世上最伟大的医师。
  我们每个人毫无例外地都有心病。当你看见这些心病时,难道不会合理地想寻求「法」做为依靠或药方吗?践行佛法之道,不能以身体去完成,你必须用心去实践。我们可以将解脱道的行者区分成三种层次:
  第一层次,包括那些了解自己必须修行、并知道如何做的人。他们皈依佛、法、僧,决心依教法精进修行。这些人已摒弃盲从的习俗与传统,而能根据理智亲自检视世间的本质,这群人名为「佛教行者」。
  中间层次,包括那些已修行到对佛、法、僧深信不移的人,他们已觉悟一切因缘法的真实本质,逐步降低执取与贪着,不会紧抓事物不放,他们的心深悉佛法。根据不执着与智慧的程度,而分别称为「入流」、「一来」、「不来」,或统称为「圣者」。
  最高层次,是那些修行已导向佛陀的身、口、意者。他们超越世间、解脱世间,解脱一切贪染与执着,而称为「阿罗汉」或「世尊」,是最高层次的圣者。

修行正念和正知将能生出善戒
  戒,是对身和语业的自制与纪律,正式的区分是在家戒与比丘、比丘尼戒。不过,一般而言,有个基本特性——动机。当我们正念或正知时,就有正确的动机,修行正念与正知将能生出善戒。
  若我们穿上脏衣服,身体会变脏,心也会感到不舒服与沮丧,那是非常自然的。若保持身体洁净,并穿上整洁的衣服,心就会变得轻快与喜悦。同样地,当无法守护戒律时,我们的身行与言语就会腐化,而让心痛苦、悲伤与沈重。我们将偏离正确的修行,无法洞见「法」的本质。善的身行与言语有赖正确训练的心,因为身体与语言都由心所控制。因此,我们必须持续调伏自己的心。

定的修习能让心更坚固
  以定来训练,能让心更坚定、稳固,为心带来平静,通常未经训练的心是动盪不安的,难以控制与驾驭。这种心狂野地跟随感官起舞,就如水往低处窜流一样。农学家与工程师知道如何控制水,以供人类社会使用,他们筑起水坝以拦截河流,建立水库与渠道,只为了输送水让人更方便使用。这些蓄积起来的水,变成电力与灯光的来源——这是控制水流更进一步的利益,如此一来,不仅阻止它四处流窜、淹没低地,还能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心经常受拦阻、控制与疏导的情况也是如此,将能带来无边的利益。佛陀说:「调伏之心,将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因此好好训练你的心,以得到它的最大利益。」同样地,环顾周遭的动物大象、马、牛等,在使用牠们之前,也必须先加以训练,唯有如此,牠们的力量才能充分发挥,为我们所用。
  调伏的心所带来的福报,比未调伏的心要来得多。佛陀与圣弟子们都和我们一样——从未调伏的心开始,但后来都成为我们尊敬的对象,我们从他们的教导中得到许多利益。仔细想想,整个世界已从这些调伏心且获得解脱者的身上,得到多少利益。受到控制与调伏的心,将更能适切地在各行各业帮助我们。有纪律的心,会使我们的生活保持平衡,让工作更顺利,并培养与发展出理性的行为模式。最后,我们的快乐亦将随之提昇。

修行最有效方式是对唿吸保持正念
  心的训练可透过许多方式,使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去做。每种人都可以修行的最有效方式是对唿吸保持正念,即培养入息与出息的正念。
  在本寺,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鼻端,并配合念诵Bud-dho以培养入出息的觉知。若禅修者希望念诵另一个字,或单纯地于气息的进出保持正念,那也很好,调整修法以适合自己。禅修的基本要素,是必须在当下注意或觉知唿吸,因此,在吸气或吐气时都要保持正念。修习行禅时,我们尝试将注意力放在脚接触地面的感受上。
  禅修要想有结果,就必须尽可能经常练习。不要一天禅修一小段时间后,隔了一、两个星期或甚至一个月才再修习一次,如此不会有什么效果。佛陀教导我们要经常练习,并要精进地练习,尽可能持续训练心。要想有效地修行,应该寻找不受干扰的理想僻静处。适合的环境是花园、后院的树荫下,或任何可以独处的地方。若是比丘或比丘尼,应该找个茅篷或安静的森林,或一个洞穴。山林,是最适合修行的场所。
  无论如何,不管身在何处,我们都必须努力维持入息与出息的正念。若注意力转移,就把它再拉回到禅修的所缘上。尝试放下其他一切想法与关心的事,不要想任何事——就只是观察唿吸。念头一生起,便立即警觉,并努力回到禅修的所缘上,心将变得愈来愈平静。当心达到平静与专注后,就可以把它从禅修的所缘——唿吸上放开。
  现在,开始检视组成身心的五蕴:色、受、想、行、识。观察它们的生灭,你将清楚地了解它们都是无常的;无常让它们成为苦与可厌的;它们自行生灭,没有一个主宰的「我」,只有根据因果而生的自然变动。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无常、苦与无我的特相。若你能如此看待一切存在的事物,对五蕴的贪染与执着就会逐渐减少,这是因为你了解世间的实相。我们称此为慧的生起。

了解身心各种现象的实相就是慧
  「慧」是指了解身心各种现象的实相。当我们以调伏与专注的心观察五蕴时,就会清楚地了解身与心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以智慧了解这些因缘和合的事物,我们就不会贪取或执着。无论接收到什么,都以正念接受,就不会乐不可支;当拥有的事物坏灭时,也不会不快乐或痛苦,因为我们清楚了解一切事物的无常本质。心已经调伏,遭遇任何疾病或苦难时,就能保持平常心,所以,最真实的依怙,就是这颗调伏的心。
  这一切便被称为「慧」——明瞭事物生起时的真实特相。慧从正念与定生起,定则从戒的基础生起,戒、定、慧三者彼此密切相关,无法断然区分。修行时它如此运作:首先,以调伏的心注意唿吸,这是戒的生起;持续修习入出息念,直到心平静下来,定便生起;接着,观察唿吸的无常、苦与无我,如此便能不执着,这是慧的生起。因此,入出息念可说是发展戒、定、慧的因,三者辗转相互提携。
  当戒、定、慧同时开发时,如此的修行即称为「八正道」,佛陀说这是唯一的离苦之道。八正道是最殊胜的,因为若正确地修习,它直接通往涅槃、寂灭。

修行的果报将会生起
  当我们依上述的解释禅修,修行的果报将分三阶段生起:
  首先,对在「随信行者」而言,将会增加对佛、法、僧的信心。此信心会成为他们内在真实的支撑,他们也将了解一切事物的因果法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这种人的快乐与安稳将大为提昇。
  其次,达到入流、一来与不来圣果者,将增长对佛、法、僧的不坏净信,他们是喜悦与趋入涅槃的。
  第三,阿罗汉或世尊,已完全离苦得乐。他们是觉者,已出离三界,并究竟圆满解脱道。
  我们都有幸生而为人,并且听闻佛法,这是难得、难遇的机会,因此,切莫轻忽、放逸。赶紧持戒行善,遵从初、中、高级的修行正道,切莫蹉跎光阴,甚至就在今天尝试证入佛法的真谛。让我以一个寮语的俗谚作为结语:
  欢乐已逝,暗夜将至。此时饮泣,驻足观望,不久之后,结束旅程,将已迟。

目录

【推荐序】这本书将改变你的 杰克.康菲尔德
【作者简传】阿姜查
【前言】关于这颗心
第三部:慧
【第一章】什么是「观」?
【第二章】法性
【第三章】与眼镜蛇同住
【第四章】内心的中道
【第五章】超越的平静
【第六章】世俗与解脱
【第七章】无住
【第八章】正见——清凉地
【第九章】我们真正的家
【第十章】四圣谛
【第十一章】空经法师
【第十二章】「不确定」——圣者的标准
【第十三章】宁静的流水
【第十四章】胜义
【第十五章】趋向无为
【第十六章】结语
【附录】《阿姜查的禅修世界》各部文章出处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