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凤阳法术一向被认为是一种灵效神速的法术,且道坛人士和修道者 ,也肯定其法术的灵验,并承认其教派的存在。究竟凤阳法术︵法派︶ 起源于何时、何地?教主的上下名讳如何称唿?它们为何被人称为江湖 邪术?于何时传入臺湾?初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地位如何?为何研 修凤阳法必须先领受「孤」「夭」「贫」的重誓,始能拜师习法?是否 真如外传是「阴兵法」、「歹路法」?以上所列举的问题非常耐人寻味 。而且值得吾人深研和探讨。
凤阳府的歷史和渊源
凤阳府为凤阳派的本山,凤阳府的县辖面积并不广阔,只有五县二 州,未置府之前称为濠州。然而追溯往古,也有一段相当辉煌的歷史。 按读史方舆纪要一书所载述:
凤阳府,禹贡扬州之域,古为涂山氏国,春秋时为钟离子国,战国 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为淮南国,武帝时復属九江郡,后汉因之,元 至元十三年置濠州抚司,十五年改为临濠府,二十八年復为濠州安属丰 路,明初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洪武五年,改中立府,定为中都,七年, 改为凤阳府。(江南.凤阳府)
由右文中,我们知道凤阳府的开发很早,源自春秋战国以前,但是 凤阳之名,却始于明代。
凤阳县,本钟离县地,明初为临淮县地,洪武七年,析临淮之太平 。清乐、广德、永丰四乡置县,以在凤阳山之阳,因名。(读史方舆纪 要.江南,凤阳府)
安徽,凤阳府,领州二,县五,凤阳、怀远、定远、凤臺、寿州、 霹州、灵壁。(清史.地理地)
虽然我们可以断定凤阳法派的命名,必然在洪武七年(一三七五) 以后;然而事实上,以最保守的估计,凤阳法渊源甚早,实应超过此年 限,只是以「凤阳」为名正式成立较晚罢了(亦即:有法无派或术数先 于派门)。
凤阳教主为何许人
每一种宗教皆有其创始人,教派亦同。诚如道教奉 太上老君为道 祖,儒教奉 孔子为创始人,佛教以 释迦牟尼为始祖,基督教以 耶 稣为创始人,回教以 穆罕默德为创始人。同理,符箓道派之龙虎派以 张天师道陵为教主,茅由派以三茅真君为教主,净明派以许旌阳真君为 教主,三奶派以三奶夫人为教主,法主公派以张圣公为教主;而凤阳派 的教主则阙疑。因此,凤阳派的存在受到相当大的考验。
三百六十香炉是主祖师
如果说凤阳府都是籍籍无名的人,那可就错啦!中国歷史上着名的 第二平民皇帝-明太祖朱洪武,就是出身于凤阳府(明太祖朱元璋出身 于濠州,平定天下后,改濠州为凤阳)。然而明太祖幼时隐于皇觉寺, 及获天下,表面尊崇道教,实际抑压,和凤阳法派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甚至连边也沾不上。陔余丛考一书引述凤阳丐者嘲嚯明太祖的戏言,抄 录如后:
江苏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 落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其唱歌则曰:
家住庐州并凤阳
凤阳原本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以为被荒而逐食也,然年不荒,亦来行乞如故。(陔余丛考,凤阳 丐者)
打着朱皇帝的招牌行乞是真。如果说奉朱洪武为教主则未必。再说 凤阳府的主祖师有三百六十香炉,每一香炉就是一位主祖师的话,那么 凤阳派的主祖师当不止此数,或许更多,三百六十香炉亦只是象徵性的 包含罢了。
凤阳法如何走江湖
在古代,中国人认为背井离乡是苦差事,若非不得已,不愿流落他 乡。事实上,翻阅中国史实,歷朝各代,盛世太平并不少,战乱荒年却 更久长,从魏晋以降一直至明末崇祯,每一次的伐役荒年,总会使得黄 河两岸以及大江南北的人口急速变迁,尤其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明 末清初更是如此,凤阳法术得以的流传至各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凤阳法是否由凤阳府的流离百姓所传出,已不是真正的重要课 题,主要的问题是凤阳法如何走江湖,对于江湖卖艺的艺(异)人,初 到某地,如果自恃艺(异)才,在街头巷道表演武艺、才艺、技艺是很 平常的。而且走江湖(拜码头),本身没有三十三,绝对不敢过梁山, 因此,凤阳法的炫奇,常使观众眼花瞭乱,惊讶赞嘆,情不自禁的叫好 ,达到宾主皆欢。由于走江湖艺(异)人的神技获得观众喝采,凤阳派 因而声名大噪,由涓涓细流匯成汪洋大河。
凤阳法派的努力成果
据道坛老一辈的人士所言,凤阳派大约在清朝初年流传至台湾,虽 然没有像闾山教三奶派或法主公派那么风光,却也是披荆斩棘,深入民 间;尤其是三奶派和法主公派势力所及遍佈全臺,凤阳派所能发展的空 间十分有限,传佈的范围自然是三奶派和法主公派的空隙地带。但是在 凤阳派门人多年的努力下,成就斐然,包括有:
一、深入蛮荒地带争取山胞的认同。
二、安抚山胞与汉民的纠纷。
三、发展凤阳法派。
虽然凤阳派初期在臺湾所扮演的角色微不足道,甚至低的可怜,凤 阳法派经过这些年来的惨澹经营,已在臺湾佔有一席之地,名气颇为响 亮。令人不解的是凤阳法派本身的师承、传人及流传歷史,竟然没有人 做一个系统性记载和整理,以至今日在臺湾的凤阳法派传人,势必更加 努力阐扬凤阳术数的精髓,使之永久流传。
诤言和结语
俗语说:江湖一点诀,讲破不值钱。又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 妙不同。此说对于戏法可用,对于符法则不同,符箓是符箓,应该传诸 后世门人,这是我们对于凤阳法派传人的一点献言。
凤阳法崛起于唐山,名气却响于臺湾,我们乐于见到凤阳法派的存 在,但,不是被误解为「散毛」「不正经」「歹法」「阴兵法」。毕竟 ,一门的教派,应该有其完整性、系统性的经典,希望本书的问世,促 使社会大众对凤阳派有真正的认识与了解,进而肯定其价值。
序
歹法用于正.则为善法
歹法用于邪.则为恶法
推咒作法,不可不慎
娥嵋居士
中国数千年来,民间流传许多有关江湖术士施展神奇妙法的故事, 且大多是光怪陆离,诡里莫测,令人难以置信的戏法、符咒,虽然以今 日的科技文明无法加以解释,但有幸亲眼目睹之下,又不得不信。各种 戏法符咒的技巧有其师承。派别之分,其中以凤阳派的法术最为博大精 深,且特别神秘诡异。
凤阳派的法术有时被称为凤阳阴兵法或凤阳(歹)法,这是因为法 师所施凤阳法,灵效甚为神速,如被误用,难免让人产生凤阳法是「歹 法」的意念来。
据传,凤阳法在凤阳府里有「三百六十香炉」,每一座香炉是一位 主祖师,也就是说凤阳法的主祖师有三百六十位,而每一祖师即一道法 ,因此修研凤阳法必须先领受「孤」「夭」「贫」,一旦领受以上的咒 诅,始能拜师学法,因此更增加凤阳法的神秘色彩。
准予研习凤阳法时,先向凤阳府三百六十香炉请神筊,若拜请五座 炉,表示准许学五道法,如果请筊准了三座,就是说习法的人可以习三 道法术;而每一道法术主分东西南北。
神筊卜准之后。引至阳坛(阴坛),推咒作法(制法),此法专用 「歹路法」,被认为是:不可传后的教法。
比较持平的说法是,凤阳派的教派本身是正教,教主开派时也是正 派。可是部份不肖门徒将凤阳法施于民间作「歹法」,一旦作法推咒, 「歹名声」自然传开来,凤阳法应验又快,因此使正统凤阳法蒙上不白 之冤,正所谓歹事传千里。
凭心而论,凤阳法因人而用,歹法用于正,就是善;歹法用于邪, 仍是恶法。譬如:对于一个赌鬼,每日只晓得赌钱,捞本没捞成不说, 连祖宗所遗留的家产都赔进去,弄得妻儿投奔他方乡亲时,如果以凤阳 法能使赌鬼戒赌,甚至认清赌博的弊害而重新作人,这就是善(歹法用 于正)。
倘若夫妻之间,先生有外遇(或太太有姘夫),为了避免家门发生 不幸,也可以利用这种「歹法」,使第三者的阴影远离,让家门和好如 初,这也是善(歹法用于正)。
使君有妇,却应用和合,强行横刀夺爱,虽然使用凤阳法能达成夺 爱的目的,但是迫使对方夫妇反目、分手,这种情形-如诈财是诱骗肥 羊入瓮,同样的令人不齿,这就是恶法(歹法用于邪)。
凤阳法究竟是善是恶?这就要看使用者的心术是正是邪了!然而无 论如何,这种濒于失传的古老国粹,的确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扬。 凤阳法以往大多是以师徒相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并且不轻易传授外人, 以致今日逐渐式微。是道教界的朋友们,值得深思的课题。
后学走遍乡间小路、崎岖山径、豪景市街,拜访、採集请益道教界 道长、学术界前辈。蒙花莲陈道长、屏东洪道兄、满州张道长、中和李 道兄、台北坪林范道兄、员林杨道兄、台南杨太雄道兄等诸位道长、道 兄.前辈,提供相当多的有关资料,并不吝给指正,使得本部书助益良 多。加上平日后学蒐集的资料和见解,使得本书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编 辑、打字、排版、完成付梓,在此谨致上我最诚挚的谢意和感激。
不可否认的,本书并无法完全代表凤阳派散魔法所有的数术、符法 。奈何资料来处不易,后学才疏学浅,不管是全部或一部份,我只想能 替道教界的理论、术数略尽棉薄。所以说:更冀望前辈、先进,能够一 本初衷,继续给后学指正,让濒于失传的古老国粹,发扬光大是所至盼 本书辑录凤阳派的散魔法秘术,公开于世,俾根机聪慧而有缘者一 窥堂奥,领略其中神妙,并且善加利用,作为福田淑世之法宝。
凤阳派散魔密帖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但是,「邪」始终是不胜「正」的。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门师兄弟,施法推咒宜三思。
卷上目录
茅山志序
茅山志卷之一 诰副墨.汉诏诰
天太帝授第君九锡玉册文
太上遣斋紫素之书策中君文曰
齐武帝答陶隐居入山诏
梁武帝答隐居论书
隐居与武帝论书表
武帝答进记手诏
隐居进周氏玄通记启
茅山志卷之二 诰副墨.唐诏诰
太宗赐王法主诏
高宗赠王法主诰
武后加赠王法主诰
玄宗赐李玄静先生勅书
肃宗赐玄静先生勅书
玄静先生等表奏附
大和禁山勅牒
茅山志卷之三 诰副墨.宋诏诰
勅禁山
明肃刘太后赐朱宗师御札
崇宁加卦三茅君诰
徽宗赐刘宗师勅书并诗
加沖和先生诰
御制元符万宁官庆成颂
茅山志卷之四 诰副墨.宋诏诰
赠太中大夫诰
謚静大诰
勅赐元符万宁宫
建元符万宁宫提举等官推恩勅命
勅赐藏真观
宣和封陆简寂真人诰
宣和封杨郭许陶五真人诰
延祐加号三君立观三峰诰
勅赐崇禧万寿宫
茅山志卷之五 三神纪.茅君真冑
茅山志卷之六 括神区篇
茅山志卷之七 括神区篇
茅山志卷之八 稽古篇
茅山志卷之九 道山册
茅山志卷之十 上清品.上清经箓圣师七传真系之谱
茅山志卷之十一 上清品篇
茅山志卷之十二 上清品篇
茅山志卷之十三 仙曹署篇
保命府理禁作
保命府丞
保命府鬼师
萧闲宫仙人
童初府上帅
茅山志卷之十四 仙曹署篇
易迁宫仙人
舍真台仙人
茅山仙人
茅山志卷之十五 采真游篇
茅山志卷之十六 采真游篇
茅山志卷之十七 楼观部篇
茅山志卷之十八 楼观部篇
茅山志卷之十九 灵植检篇
茅山志卷之二十 录水石篇.梁碑
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文
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
茅山志卷之二十一 录金石篇.梁碑
陶先生朱阳馆碑
茅山长沙馆碑
茅山曲林馆碑
华阳隐居真蹟帖
碑铭
华阳隐居墓铭碑
茅山志卷之二十二 录金石篇.唐碑
唐国师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观碑
少室仙伯王君碑铭
桐栢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
茅山贞白先生碑记
茅山志卷之二十三 录金石篇.唐碑
唐茅山紫阳玄静先生碑
茅山玄静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并序
华阳三洞景昭大法师碑
崇元圣祖院碑
三圣记碑
唐石灯记
茅山志卷之二十四 录水石篇.唐碑
唐道门威仪玄传大师贞素先生王君碑
茅山紫阳观碑铭并序
復禁山碑
上清真人许长史丹井铭碑
体玄先生潘尊师碑颂
唐汉东紫阳先生碑铭
茅山志卷之二十五 录金石篇
御制观龙歌
武仙童书碑
江宁府茅山崇禧观碑铭
宣和御制化道文碑
茅山志卷之二十六 录金石篇.宋碑
茅山元符观颂碑
上进茅山元符观公颂状
沖隐先生遗表碑
茅山凝神菴记
嘉定皇后受箓之记
洞阳馆记
茅山志卷之二十七 录金石篇.元碑
华阳道院碑铭
句曲山洞泉铭
弘道坛铭
崇寿观碑
茅山志卷之二十八 金薤编.齐梁诗
茅山志卷之二十九 金薤编.宋诗
茅山志卷之三十 金薤编.元诗
茅山志卷之三十一 金薤编.元诗
茅山志卷之三十二 金薤编.元诗
茅山志卷之三十三 金薤编.杂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