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道教是一种与社会相互融合的宗教,不仅立足于本土文化,还要满足民众生存的需求,结合了传统的丧葬礼仪与祭祀活动,发展出庞大系统的斋醮法事,也吸收了佛教轮迴业报与天堂地狱等观念,扩大了对灵性生命的认知,肯定人的心性在自我智慧的开启与创造中,能达到与天地同在与鬼神同体的境界。另外,道教主要继承了原始宗教一脉相传的信仰内涵,一方面强调个体生命的永恆不灭,另一方面则重视社会群体的整合与存续,投入于既有的环境中不断地自我调整与发展。道教是相当重视现世生存利益的宗教,迎合人们养生送死的文化意识与生命意识,不仅偏重于求生与安全的实践活动,同时也关注灵性的死后归宿与终极解脱,致力于生死两相安的精神安顿,发展出不少与生死有关的生命理念与操作技能。
道教本质是一种重视人体生死的宗教,重视生命的养生与送死,特别关注身体的修炼与本命的永生。道教的理想境界是「长生成仙」,落实在学道积道的心性体悟上,开发出各种成就性命的修持理论与斋醮法事。道教的庞庆教义体系可以说是离不开「生死」的范畴,要求人们务必真实面对生死的种种课题,从人身的形证入到人心之神,是一套满足民众精神需求的具体宗教形式。道教对生命的关怀,有着长期的理论与经验的累积,发展出丰富人体修道的神学与科仪体系,强调人在天地宇宙中的永恆精神地位,是与中国哲学有着相互传承与发扬的关系,不过道教真正吸引民众不在于深奥的天人理论,而是各种人体修持的密诀工夫与斋醮法事,是落实在心性的锻鍊功法上,实践养生与送死之道,肯定生命经由修养可以达到精神不死的境界,从人身长寿的养生工夫,契入到道的长生境界,完成了本命与道的合一愿望。
道教在理论的建构上是以超克生死为主要核心,更关注个体生命的永生或解脱的终极归宿,经由斋醮的礼仪设计,用以化解生死歷程中的各种疾病与灾难。道教的斋醮是配合养生送死的生命礼仪,教导人们从生存与死亡的种种困境中能自我超拔出来,道教的斋醮科仪虽是专为人们修道与行道规划而成的具体仪式,帮助人们进行心性的涵养与成长,以精神性的体验来成就永生的安顿。道教斋醮的目的是经由礼仪操作系统来强化人与天地鬼神的精神感通,是以绵密繁复的仪式程序来扩充人们的心灵,平安走过从生到死的歷程,且能安顿死后的终极灵性,以长生的成就来济生度死。
本书是继《道教生死学》之后的续编,称为第二卷,在内容上比第一卷更为丰富与多样,但仍无法完全穷尽道教生死学的整体面貌,期待未来能继续研究与开展,展现出道教生死学的深层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郑志明
1957 年生于台湾省新竹市,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专研中国宗教哲学、民俗学、神话学。着有《台湾传统信仰的宗教诠释》、《台湾传统信仰的鬼神崇拜》、《宗教组织的发展趋势》、《宗教神话与崇拜的起源》、《宗教与民俗医疗》、《宗教的医疗观与生命教育》、《宗教神话与巫术仪式》、《宗教与生命关怀》、《传统宗教的传播》、《道教生死学》、《佛教生死学》、《民俗生死学》、《宗教生死学》、《传统宗教的文化诠释-天地人鬼神五位一体》、《中国神话与仪式》、《台湾宗教组织与行政》、《民间信仰与仪式》、《臺湾宗教的发展与变迁》、《当代新兴宗教现象》等三十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