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近代中国高僧大德与佛学研究专家中,能够对于佛法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盘性学理探讨,而有惊人成就,留下深远影响的,首推印顺导师。今值导师九秩嵩寿,特集结由臺、港、大陆、美、加等地之学者所撰写的廿三篇论文,内容涵盖佛教哲学、歷史、艺术、文学等层面,篇篇皆为精心之作,为佛学研究成果的精采呈现,以此表达对导师祝祷之意。
序「印顺导师九秩华诞文集」 释圣严
印顺长老的一生时光,可以说多在病患中度过,就我记忆所及,不论我遇到或听到的,他的门生弟子,总是说要去探望病中乃至病危的印顺导师,我自己也在他病中拜见过多次。结果那些常去探病的僧俗大德,有好多位已离开人间进入了歷史,而仁者多福寿,智者多悲愿,印公长老却在多病之中,勤于着作,勇于化世,明年寿高已届九十,固非常人所能相比,他的着述范围之广,思想之密,考究之精,数量之多,更是中国佛教史上之所罕见,只好用「博大精深,山峙海涵」的两句话来勉强地形容他了。
印顺长老于民国六十年,他六十六岁时,撰着自叙传《平凡的一生》,即于其文末自述,在他五十八岁时,「因缘已了,还有什么可写可说。」可是他的学术性质更高的作品,是在他过了六十岁以后才问世的,就我案边所备的印老着作,便有如下的六种,是属于这一时期的作品。
民国五十六年,印老六十二岁,撰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
民国六十年,印老六十六岁,撰成《中国禅宗史》,由此书而被圣严及牛场眞玄先生推荐给日本大正大学,获得论文博士学位。
民国六十四年,印老七十岁,撰成《中国古代民族神话与文化研究》。
民国六十九年,印老七十五岁,撰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
民国七十三年,印老七十九岁,撰成《空之探究》。
民国七十七年,印老八十三岁,撰成《印度佛教思想史》。
此后虽少有大部头的鉅构出版,但也并未完全停笔,例如他在八岁那年,出版《游心法海六十年》,八十四岁出版《修定——修心与唯心,祕密乘》及《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直到本年夏天,还给我们的《中华佛学学报》第八期,提供了一篇万余言的论稿〈起信论与扶南大乘〉,使我获得双重的惊喜!第一重惊喜是八十九岁高龄的长老,还能赐我论文,而且是字字亲笔,笔笔有力清新,应该是不可能的,竟然是事实;第二重惊喜是印公长老虽于民国五十七年曾为《中华佛学学报》的前身《华冈佛学学报》一卷一期,撰写过一篇论着〈波罗提木叉经集的研究〉,计刊出六十六页;在那以后,自我接办该学报,又自创中华佛学研究所以来,就未能求到印老的一文片纸,让我们的学报刊出,这回印老自动託人把论稿带来,能不使我们感到是接受了一份厚重的大礼,也是我们最需要的鼓励。
印顺长老不仅是近代中国佛教界的瑰宝,也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里程碑,他自己是写歷史的人,也是被后人把他当作歷史来写的人。有关于他的研究,首由其门生弟子的口头传诵,继有僧俗学者,将其当作论文的主题来撰写;也有以他的思想作为学术会议的主题。此在近代中国佛教史上,尚未见有第二人能在他们生前,便见到有人把他们的思想当作研究对象来写学术论文的例子。
印顺长老是一位极其重视歷史资料的人,他曾主持《太虚大师全书》的编辑,故有后人为前人编集全书之辛苦经验,所以他静住嘉义妙云兰若的时代,即指导其弟子们编印了他当时已完成的着述,名为《妙云集》计二十四册,因此而让许多教内外的青年学者们,有了套提供钻研印顺思想的丛书,印老在佛教界及学术界,也渐渐地形成了现代中国佛教思潮的主流。他的《成佛之道》虽系仿效古代论师造论的方式,于每段的长行(散文)之前,列有颂偈,所以不是研究性的论文型式,但却成了佛教界普遍採作上课教材的经典之作。
此外,为他自己的学思歷程,提出简明的介绍,在他八十一岁那年,出版了两万数千字的一册小书《游心法海六十年》,以免后人误会了他的佛学思想。同时为了检讨他的思想,数十年来在佛教内外所引起的诤议、赞扬、评论,他便在其门生弟子的助力下,蒐集了那些资料文献,编印了一册约二十五万言的《法海微波》。我不是印老的门生,却是印老思想的受益者,我的思想虽然未走印老的路线,但我对他有极高的敬意,其实是我受他影响很多,所以非常感恩。故在我的许多着述中,提到印老的思想。民国七十五年印老编印的那册《法海微波》,共分上中下三编,每编都有我的文章,共计四十四篇二十九位作者,我的作品佔了五篇,是被收篇数最多的一人。我的名字见于印老文章中的,也有好几处,有的地方说我是误解了他的意思,例如《平凡的一生》第十九节;有的地方说我对他的评论「很正确」,例如《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一页;有的地方则提到我也依律制对他所讨论的主题有所说明,例如《教制教典与教学》第五篇的第一段。作为一个教界僧界的晚辈,能与印顺长老这样的一代大师之间,有如许多的文字因缘,使我觉得是一分幸运。
印顺长老出生于民前六年,到明年,民国八十四年,便晋九十嵩寿,臺湾佛教界将有多项活动,来为印公长老庆祝,中国的佛教学术界,则邀请到包括美国、加拿大、大陆、香港、臺湾的二十余位代性的学者,各人就其专精的领域,撰写一篇论文,汇集成书,用志记念。我因近来极其忙碌,健康也欠佳,未能应命供稿,结果却由其论集的发起人恆清法师及李志夫教授,命我献序,我为感于诸位学者对印顺长老学术地位的表敬,但又不落一般俗套式的歌功颂德,故将我自己所知印老的一点半滴,写了出来,权充为序,用以虞颂印顺长老万寿无疆。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五日 序于纽约东初禅寺
序 傅伟勋
在近现代中国高僧大德与佛学研究专家之中,能够对于佛法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全盘性学理探讨而有惊人的卓越成果,且又留下极其深远的影响的,首应推举我们大家共同敬仰的当代佛学泰斗印顺法师(以下简称大家习称且较有亲切感的「印老」)。
七十年来处于艰难困苦的佛学研究环境,印老却能默默耕耘,独立完成了好几项研究工作,至少包括(从原始佛教到中国禅宗的)佛敎发展史研究,(《金刚经》、《中论》、《大乘起信论》等等的)经论诠释、(有关空性、如来藏等)主要佛教思想或观念的深层探索、现代人的「人间佛教」理念倡导,乃至中国文化与神话学的研究等等,直令老中青三代佛教学者(不论出家或在家)肃然起敬,嘆为观止。我们咸认,印老无疑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第一位导师,也是我们佛教学者的最佳典范。
数十年来亲自受教于印老,或钻研印老论着而直接间接受益,且又激发佛教探研的奋勉之心的出家众或在家学人,实不计其数。就我个人来说,不得不坦承,这些年来我一直强调着的,「依二谛中道理念,胜义谛必须落实成就于世俗谛」等,期待现代佛教进一步开展的思维灵感,可以説是源于研读印老有关龙树中观的论着而有的小小心得。我相信,包括本论文集的二十多位作者在内的许多佛教学者,也有他们研修印老论着的种种各别体验。我在这里应本书主编恆清法师的邀请,撰此简序的同时,遥从美国东海岸向印老祝寿,并衷心期望印老将度百年生日之时,我们这一批论文作者能再参与祝寿论文集的撰着工作,再次共襄盛举。
1994年12月8日 序于美国费城北郊
序 释恆清
今年农历三月十二日是印公导师九秩嵩寿,对悠游法海七十载的印公而言,晚辈门生们的祝寿论文集,相信是能令他感觉欣慰的贺礼。
导师的治学方法和佛学思想,已有许多学者着文详论,毋庸编者赘言。由于导师在佛学上的杰出成就,教界和学界常有人把他归类于佛学研究者,而忽略他更是一位佛法实践者的事实。许多人认为长于义解者,往往疏于修持,这是将佛学与学佛截然二分的错误观念。其实,即使短时间亲近过导师的人,都可以体会到导师已将他的佛学融入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导师戒行精严,既不自赞亦不毁他;导师虽不是以念佛人或禅师闻名,然他不为名利、毁誉所动;虽与病魔不断抗争,七十年如一日埋首佛法中,这些都是修持戒定慧的表现,导师确实是实践信解行证的最佳典范。
本书共有二十三篇论文,内容包含佛教哲学、歷史、艺术、文学等,篇篇皆是精心之作。撰稿者分别来自臺湾、中国大陆、加拿大、美国、香港、新加坡、日本的学者,他们基于对导师的敬仰。欣然接受邀稿,编者感激不尽。圣严法师和傅伟勋教授在百忙中为本书写序,杜忠诰教授为本书题字,以及东大图书公司刘振强董事长应允出版本书,编者谨致最高谢意。
导师九秩嵩寿,众人欢庆,衷心祝祷导师法体康泰,久住世间,常转1 ,为世名灯。
目录
序「印顺导师九秩华诞文集」 释圣严
序 傅伟勋
序 释恆清
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伟人 郭朋
《学佛三要》的啓示 杨郁文
四圣谛的多层义蕴与深层义理 傅伟勋
龙树的破因果关系:《中论》第一品的逻辑解析 吴汝钧
《大智度论》中的般若波罗蜜 释厚观
六道与五道 郭忠生
《宝性论》的研究 释恆清
汉藏的佛性论 林崇安
鸠摩罗什所传「数息观」禅法之剖析 释惠敏
鸠摩罗什译《大品经》《妙法莲华经》中的「深心」 蒋义斌
大乘经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华》为主轴 李志夫
智俨判教思想的形成——《搜玄记》和《五十要问答》的判教学说 廖明活
论唐代禅宗的「见性」思想 冉云华
石头宗心性论思想述评 方立天
牛头法融及其禅法 杨曾文
讽颂在大乘佛教中的意义 蓝吉富
比丘释宝唱是否《比丘尼传》撰人的疑问 曹仕邦
莲华——即圣洁而世俗 杨惠南
记佛教转轮王坐相的经典 古正美
佛教花供涵义及歷史源流——华香礼敬,以祝嵩寿 陈清香
南诏佛教考 李玉珉
北齐小南海石窟与僧稠 颜娟英
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现代东亚「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 林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