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谈太阳病之证治,强调桂枝汤与白虎汤;
另增:少阴(肾)、厥阴(肝经)与厥阴病(心包络经)补遗三篇,
颇符仲景所云「虽不能尽癒诸病,庶可见病知源」之说。
《伤寒杂病论》共列398条114个成方,其中详列病理、病因、药性、治疗原则与注意事项,包括汗、吐、下法及误用反应、处理之道等等,可说鉅细靡 遗,自传世以来即被医者奉为圭臬,解读之作不绝如缕。然原作毕竟成书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生活环境、医药卫生、饮食习惯与现在相差十万八千里,加上歷代传 抄、增补,其实已非原貌,现代应用更应因时、因地制宜。
作者依其数十年临床经验详细解析,并说明应用与取捨原则;相当值得当代医者参考。
序
序言
医者当知变、日新、融匯古今中外
中医药传统典籍浩如烟海,其中较常被提及者之一,包括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论者认为台湾为亚热带气候,感冒等寒热病时常可见,特别适合「桂枝汤」等证。中医药界同道因而几度嘱我就这个议题开讲,几年下来总共大约二十讲,听讲者(尤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纷纷要求结集出版,以便应用于现代生活之中。然因当初演讲多应主办单位的要求,针对特定主题或需要而提出一己之见,并未根据张仲景的原文逐条解析,为了便于说明,先引述九十五条稍做说明,之后再做综合评述与心得介绍。以下为本人讲述本书时的一些浅见,就教于高明。
文人对四书五经与歷史之研究,有尊(崇)古派、疑古派与古文派、今文派之分。中医亦有经方派、后世方派之别,经方派自奉汉张仲景所着《伤寒杂病论》为典,不敢更易半字,以为字字如金;不敢增减一字,以为圣人之言,后学者力有未逮。不思自伊尹作汤液到仲景成《伤寒杂病论》,歷千七八百年,经不断演进、观察、归纳、收集、创作才底成。后代学子怎可无新见病情、药物、处方,而不予总结成帙耶?所以二派互讦近二千年,犹如金元四大家之弟子,或外科之正宗派、全生派之互相攻击一般,真与抱残守缺之愚痴子弟之亡家灭国之因同。事实上,临床辨证论治只有一派—实事求是,只要对症,能将病人的病,包括危急重症、难治病、加护病房之疾病,能充分缓解,并再投入社会工作的治疗方剂、方法、工具,皆可奉为「经典」详细记录,提供后学者参考,后学者亦应量自己脑力、聪明才智、勉力多学、庶几不因固守一家一方而误人生命,延误治疗、戕害生机。
「中医」被中国人奉为中华民族之文化圭宝、衍于中华土地。实则「中医」只是用五千年未被消灭掉的中国字,将传之于四面八方的医学,传承与记载下来的医学,并非全部为产自中国之医学。忆中国歷史,自上古氏族社会,由龙的文化民族与凤的文化民族,在中华大地上,东西对抗与融合其文化为主流,再吸收少量荆蛮与匈奴、四夷医学组成,例如汉以前的中国朝代版图内,本身不产黄耆、人参、玉桂、大蒜、葡萄……系透过商人贸易而来之产品,人参在东北,大蒜在希腊、罗马,葱产在中亚,玉桂在岭南到东南亚……,一一分析下来,有多少药物系中国在汉以前所自有?尤其黄耆系产自外蒙古、内蒙古沙漠边缘,草原上者为佳,可作为弓箭使用者之「箭耆」为首。
自汉以后,中华版图转由南北对抗与统一,四夷就扩大到滇、桂、越南等中南半岛,或婆罗洲、韩、日、印……,又纳入其各地不同疾病、饮食、医药,有各代医家新的採集、归纳、总结,于是「神农本草经」由简略三百,扩张到「本草纲目」,甚至于近代的「中药大辞典」之繁锦,或药物成分分析定量之分子医学与药学,皆系先民不断努力研究,以生民为实验对象,「一将功成,万古枯」,亦可曰:「一医名成,万古枯」之结果。
仲景着《伤寒杂病论》,本就虚怀,他只归结当代常见疾病治法,期望后学者能于医学成熟时机予以增补,此由「温病」之「风温」……所记可知,其亦力有未逮,直到明末清初,因中国政治财经中心,转到江南以下到岭南,才由叶天仕、吴鞠通,……总结归纳而成。所以经方学派之攻讦后世方派者,是为食古不化者也,这和歷朝帝国一般,开国者建国立制,后世子孙守不住而亡国亡民一般。
事实上,《伤寒杂病论》只可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临床症治基础的一部份启蒙而已,而其文简略,症象描述过简,又加传抄不便,编辑断绳虫蚀脱漏,或学者因时代、环境之不同,无法体会到汉代的中国,遍地沼泽、虫蚘、疫疠之环境,必须不断予以增补而註解,否则其条文为「僵」、「死」,其处方剂量与君臣佐使,临症加减,都必须依症而调整,否则执古死之方,以临千变万化之疾,绝对不是「生死人而肉白骨」,反而系「死生人而骨白肉」。
千百年来,经方派学者与从业者,从不检讨反省经方之不足,常一有小得,即大为宣扬经方之玅,其所得如依今日之医学发达反观之,往往发现其为精神心理疾病、交感神经疾病,或饮食不足之故,但在歷代医案中,常将心理、身体、宗教信仰、民俗习惯……之脏躁,百合、癫、痫、痉、癔……全部归之于外感之一般。虽然《伤寒杂病论》所有方剂,皆可通过各种「屏障」,但见歷家医案,往往心、身、灵、饮食、起居、衣着、作息……皆不分而杂错自宣其长。
今日之重病,一发作绝对是错综复杂,尤其送急诊、加护病房的疾病,在古代皆为不医必死之疾,寒热交杂,虚实兼有,实无法以《伤寒杂病论》之方以临症。必须综合各种症状,融匯多方,取其综合疗效,并结合实验诊断、影像诊断、临床所见,以辨证论治、开方治病。
曾有台湾某位伤寒论研究着作者,常言西医如何不是,而被一林姓皮肤科医师当场打脸,建议如依其医术之能,可试将各医院之急诊与住院、加护病房之医疗工作交由其来进行,而当场受窘。亦曾以柴胡桂枝汤之治一过性「妥瑞氏症」,而刊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刊物,并印赠台湾同道,以批评以妥瑞氏症之研究获硕博士学位之林医师,此种「管中窥豹」现象以经方派学者居多,其往往将细微末节之得,或病人及其家属之客套奉承,自加扬喻,志得意满,让同道不以为然。
如今医学不断进步,社会生活条件亦不断精进,人类生命之可贵,观念不断受尊重,明朝龚信之《医箴》云:「至重为人命,最难却是医,病源须洞察,药饵要详施;当奏万全效,莫趁十年时;死生关系大,惟有上天知,叮咛同志者,济世务加思」。这个观念在目前被奉为医者之行医圭臬,但古代因生活、医疗之简鄙、人命不值钱,往往一家生十个小孩,能存活一、二个就已经偷笑,感谢上天与祖宗有灵了。而且公共卫生不发达,稍有疫疠,往往整个村庄或乡、县、郡、州相继病尸遍地,荒无人迹,尤其旱涝、战争、蝗害之至时。所以古代医者,无法看到今日危急重症与加护病房的病人仍可稳定下来,这种病在古代皆「死症」,例如脑震盪或脑中风(按:非TIA与RIND)几乎皆千病千死。连《医宗金鑑》儿科杂病之「五软」、「五鞭」、「五迟」、「辘轳转睛(关)」、「龟背」……;今日所谓「脑性麻痺」病人,清初所用方剂,皆不足以救助今日重症之脑性麻痺之须「胃造瘻」,或装「鼻胃(餵)管」者,在当时这种病人皆一出生就置于神桌案下,或外受露水于稻草堆或麦桿堆上,任其死亡。至于产妇血崩,妊娠毒血症、植入性胎盘……,皆几乎一失血或昏迷,即以门板草席一包就下葬,这就是为何常有「神医」流传下来的故事所在。
古人多传染病与劳动意外、劳力过度、营养不良、保温不足而重病或死亡,今人长寿而多慢性病。古人六、七十岁即称耄耋,今日百岁亦不足奇;康熙与干隆之宴老叟,全国才得几人,今日社会连老叟之定义亦已推到八十岁以上。因此,吾人须依时代环境、医术之不同,找出「主流医学」之不足处,予以补充,利用越来越精密之仪器设备,做精准之诊断;同时充分了解、分析中西医对同一疾病之诊治异同,如症象相同,该给予下何方?加入何药,才能使病情、体质低下者趋于中庸,高亢者得以中和,如此才不会影响病情,也有助于促使影像或实验诊断更进步。
古人体力消耗过度、营养不足,养生主「静」。今人体力无消耗、营养过剩、医药过度使用,甚至于「依赖」与「上瘾」,或生怪动作、怪声音,或过度、或不足、或生命功能神经传导受抑制,形成「幻」觉,或幻痛、或幻视、或幻听、或幻痒、或幻麻、或本体感异常,动作僵剪……,不一而足,这些现象皆应主「动」以养生与养病,减少药物与营养之使用,多受阳光与足手之重力运动。
近代医疗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不能通过各种「屏障」,久服反而致脑疾,此时中医药界应乘势而起,大力以替代之,促使脑循环、侧枝循环之启动,促进脑细胞与器官之增生,抑制癌细胞之活化,诱导正常干细胞之正常分裂,不使趋于癌变,并且对于基因与癌细胞、癌细胞之治疗、与干细胞之治疗能不转向癌化,并排除之「介面排斥」,使能与正常细胞相连络,产生正常动能,这是目前中西医学从业者所应努力的方向。
没有一种医学理论与学说是「圆满」无缺的,也没有任何一门学问或处方可行之千百年而不变的,尤其医学执古御今、执简御繁当然可以,但在进入简之过程,必须将各家学说与治法通透了解,不断上临床的「战场」磨练精进才行。主治医师天天临床,医院的领导管行政,如不再临床考验,往往又是「庸医」,也期待读者能有自我体悟。
易干有「干元夕惕,君子以自强不息」,医者须「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不断吸收时代新知识,形成自己之内涵,用最能通过各种「屏障」的自然药材,形成每一时代之医学,方为一精诚「大医」之正常修养。否则纵有力扛千万斤之勇士,亦抵不过一把刀或一颗子弹,不要因自己之无知,反自只徒唿负负,这些徒唿者皆心胸不够大与虚空、执偏御全所致。
「勿药元诠」的观念,「万药皆是毒」的现象,希望近代功利为先的中西医从业者,能切记。鼓励、安慰、详细说明病情,教导正确的养生比给药物重要。要记住,最好的治疗是「观察」,不是治疗。最好的药物是不给药,因为目前在医院诊所门诊的病人,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心身症病人,如何以安病人之心,稳定大脑之内分泌、血流、传导之正常,比给药物为重要。
「礼失,求诸野」,日本医家今日用药与炮制,选材,仍宗盛唐,因此凡对经方有疑时,可求诸日本,在日本开处方「桂枝」,药局所给的『桂』为清华桂,清华桂外皮厚,但肉中油多且浓深,故须去粗皮为佳;而非中国大陆诸注家所习用之品。只是『清华桂』量少价昂,有时不妨改以『玉桂子』代之。因为清华桂每年皆结子,量多价廉,其所含『玉桂素』约为清华桂之八成,搥细用之,其功效比桂枝为佳。
不才曾不自量力,增补了三章,仿《伤寒杂病论》之行为方式,这是对现今各种久病、重病且进入脑病,古之死症之补充,自觉浅鄙,但抛砖引玉耳,谨附列于后,请诸家方正予以补充与指正,如有所错误,是小子才疏学浅,敬谨受教。
一、伤寒杂病论少阴篇补遗(肾):
足少阴肾病脏病,或尿自利清长,饮一溲二、三,但或反水肿而喘悸、倦怠、吸短、胸中窒,或头眩,或头倾颓无力以抬,或呕吐,或幻如神灵,或尿自利中突发尿癃闭,而发倚息喘息、不得卧、风水全身皆肿,目肿突如将脱暴,或肤色黄黑、或白晰或萎黄,此为肾梗塞或萎缩之肾衰竭,如突发重昏迷,应立即洗肾,并维持血压的稳定,颅内压与脑灌注压稳定,经洗肾而颅内压仍高者,当注射脱水与升压利尿剂,而仍昏迷者,当作脑室引流并做口内气管插管,或经喉气管切开、导尿、鼻饲。
1、初发无明显水蓄前,肾阳虚者主以右归饮或金匮肾气丸,加丁竖朽(苦地胆)、忍冬藤,或黄柏、黄连、黄芩,或蒲公英、水笔仔根、银花、枳实子根,另加酒浸大黄,其量以维持每天二、三次大便为原则。肾气虚者加人参、田七、鹿茸。肾血流量不足之肾阳虚者加重肉桂、附子、干姜。干姜、附子总量一两应加入黄柏三钱。
2、如有水蓄、支饮或悬饮、风水、头肿水如蛤蟆者,当用育生五苓散(肾炎方)加方。
3、如有头痛、眩晕、呕吐、幻如神灵、头颈俯软颓无力以抬、肢体萎软者,当主以育生半夏天麻白朮散加方,或育生五苓散(肾炎方)加方。
4、少阴肾脏病水肿或尿自利、体倦、肤白、胃纳差者,当主以归耆建中汤或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朮散,或育生补阳还五汤,加白朮、茯苓、泽泻、莲子、淮山、薏仁、白果、芡实。如脾气虚、脾阳虚者,以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耆、干姜、附子、肉桂、黄芩、鹿茸或田七,或酒浸竹节七。肿消而復发、尿中有蛋白者,则加干姜、附子、肉桂,以干姜、附子总量一两加黄柏三钱为原则。甚虚而血中蛋白浓度偏低者,加重黄耆,再加人参、田七、鹿茸,或加入大金英、小金英、菟丝子、沙苑蒺藜。胃纳佳者,当主以肾气丸或右归饮,或当归六黄汤,加重黄耆,并再加人参、田七、鹿茸。
5、久病血糖高而形成肾衰竭者,当用玉桂,如肾气丸,加人参、田七、鹿茸,再加可清热解毒、淡渗利湿药,如苦地胆、忍冬藤等。血糖高者加桑白皮或生石膏、椬梧根,或黄芩、黄连、黄柏。
6、肾移植失败者,当主以育生五苓散(肾炎方)加方。
7、骨髓移植失败者,主以右归饮加方,有热属骨蒸劳热,日晡发热;白血病属骨蒸劳热。
8、骨髓肿瘤属骨蒸劳热或瘀阻。
9、贫血而骨髓干枯,或空洞者属肾阳虚,当大补肾阳并加人参、田七、鹿茸,可以配合西医输血直到血象稳定。
10、、血小板低下,但衂者,急则可搭配类固醇或输血,主以育生圣愈汤加干姜、附子、肉桂、黄柏、人参、田七、鹿茸。鼻衂、肤衂、牙衂、便血,肾有热用田七,无热者用酒浸阴干竹节七,再加重苍朮。
11、、骨折或挫创伤之水肿期,属肾阴虚阳亢兼水蓄或血蓄,结痂期属肾阴阳两虚偏阴虚,化痂期为肾阴阳两虚偏阳虚,促进骨浆分泌期属肾阳虚,假关节属肾阳虚。骨折或脱臼或创伤而水肿软而不消者,属肾阳虚、气虚兼阳虚或寒湿。
12、、急慢性骨髓炎属肾阴虚与骨蒸劳热。骨髓炎併发象皮肿者加白朮、茯苓、泽泻、当归、川芎、赤芍、丹参、银杏叶。
二、伤寒杂病论厥阴篇补遗(肝经):
1、厥阴病迁延日久、胸闷、吞酸呕烦、食少纳呆,或阴黄、阳黄,或肤白淡无华、足腹日肿、倦怠乏力,或口苦、口淡,舌质如泡过水的瘦猪肉,或视昏瞀、耳聋、失聪、肝硬化、血中蛋白浓度偏低、贫血,属脾气虚,当淡渗利湿而补气方剂主之,宜四君子汤加方,或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朮散,或猪苓汤主之。有热加黄芩,便秘加大黄,黄疸加栀子,血糖高者减甘草、红枣,加桑白皮、黄连、石膏、大黄。呕加半夏。胫足水肿按之不起者,用育生五苓散(肾炎方),或真武汤、桂枝人参汤,或理中汤、苓桂朮甘汤,或桂枝加朮苓泻汤,加干姜、附子、肉桂、黄芩、人参、丹参,并维持每天有三次大便的大黄量,以减轻门脉压力,改善体循环。心悸喘者加麻黄、葶苈子、防己。
2、循衣摸床、循空撮理,手足搦动,肌肉抽搐、神昏讝语、昏不识人、独语如见鬼状,或发狂而吐或便血,或肤黄如栀子,或黑疸如炭、便秘,或发热、寒热往来、日晡所发热、睡坐不宁,或尿癃闭而发腹水、悬饮而喘息倚息不得卧,或足水肿、风水全身肿、呕吐,或尿清如水、饮一溲三、四,当主以柴苓汤加大黄、栀子、芒硝,用丹参与人参,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防己。
超高胆色素症与血中阿摩尼亚者、当洗肝者,应立即进行,配服血枯方或七宝美髯丹加方,如五味子、栀子、干姜、附子、黄芩或黄连。大黄的量要加到一日有七、八次大便以上,才可中病。
3、尿癃闭者如导尿不出,当先血液透析,并改服育生半夏天麻白朮散或育生柴苓汤,或育生五苓散(肾炎方)加大黄、田七、鹿茸,用人参、丹参、党参。因尿癃闭或尿清如水,饮一溲三、四者,尿利而喘,或头痛如裹,头眩晕呕吐者加天麻,或再加吴茱萸。癫痫者再加全蝎、蜈蚣、白僵蚕、蛴螬,择一、二为之。肌肉抽搐者当忌盐或加盐,或加石膏、黄耆,或加重当归,依血检电解质为凭。尿自利或癃闭而喘息、柔痉、刚痉者应先予毒素透析或水蓄引流。
4、流火走注者为痛风,加龙胆草、黄芩、黄连或在足厥阴经穴处放血。
5、厥阴肝病恶性肿瘤已手术或栓塞,或烧灼、酒精注射、换肝治疗后,如不予育生柴苓汤加田七、人参,用丹参,极易三五个月内再生,且越予前述治疗方法,发作速度越快;往往肝细胞坏损范围越大,发炎热象与坏损所释放甲种胚胎蛋白越高,贫血之阴黄、萎黄或发五水,甚者支饮、喘息、倚息不得卧。或病脑剧疼、眩晕、呕吐如喷;初发或狂躁、幻视或幻听,或如有神灵之象;再则头疼、烦、呕、食少、倦怠、嗜卧、肢体萎软,或便秘、胸肋满胀,后侧头疼剧、头疼欲裂、水柱式呕吐,静卧、昏睡、胸肋痞满胀疼,腹如覆盘,治宜先注射类固醇或甘露醇,同时或作脑减压引流手术,再服育生柴苓汤,加黄连、黄柏、大黄、卜硝、天麻、吴茱萸、田七、人参,或再加育生丸、保安万灵丹。如溶血肤衄的肌肤甲错,则去田七,改加酒浸竹节七粉,一日先以一钱为度。服加酒浸竹节七粉后,一日会溏便或水洩三五度。当脑压正常,不再头剧疼、呕吐如喷,水肿亦减,如仍萎黄、肤衄,或余热未尽(发炎指数微高,肿瘤标记亦盘旋不降),则加干姜、附子、肉桂,剂量由一钱左右慢慢加,依血检而加重剂量;这些加入姜、附、桂之方剂,如血检皆正常,三、五周后又有反弹之象者,应去姜、附、桂,加重芩、连、柏即可。
三、伤寒杂病论厥阴病补遗(心包络经):
1、无便秘,但瘀阻者,育生补阳还五汤或育生圣愈汤,或育生乳没四物汤、桂枝茯苓丸,但以柴胡易桂枝,有热加丹皮、栀子或黄芩、黄连。
2、寒瘀而活血不能化瘀者,加干姜、附子,或用玉桂,但干姜、附子总量一两者,应加黄芩三钱。
3、如真寒假热、贫血者,于加入姜、附、桂方剂中,再加人参。
4、心悸动、沉及于胃上脘与脐中者,加西洋参、生牡蛎、生龙骨。
5、心慌如将捕惊者,加重甘草、红枣,再加龙眼干。
6、咳而清水吐不止者,用苓桂朮甘汤或苓桂枣甘汤、五苓散,或真武汤、柴苓汤,或桂枝汤加朮苓泻,以治水蓄外溢。如喘而有清水痰,则用育生五苓散(春泽汤)合併小青龙汤,或育生五苓散(春泽汤)合併射干麻黄汤,以治寒痰射肺(肺中有痰、黏液),有寒饮者应加干姜、附子、肉桂。
7、心包膜水蓄不回渗,为心包囊填塞,可予育生五苓散合併育生补阳还五汤,再加葶苈子、防己、麻黄、杏仁,加重白朮、茯苓、泽泻与干姜、附子、肉桂。
虚里动甚属心血虚,贫血、阴黄者宜用人参养荣汤、养心汤、十全大补汤或补中益气汤,育生补阳还五汤或右归饮、金匮肾气丸汤,皆用(或加)干姜、附子、肉桂、人参、田七,丹参与党参并用。有水饮加白朮、茯苓、泽泻、防己、葶苈子,如干姜、附子总量一两,则加黄芩或黄连三钱。口淡不食,食谷不香者,加仙楂、豆豉,或神曲、麦芽、谷芽,或内金、山药。
8、久病致足胫与寸口把脉处水肿,脸苍白,无华或少华者,当用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朮散、五味异功散,加重黄耆与人参,用丹参与党参,再加四神(淮山、茯苓、莲子、芡实、薏苡仁),或长期以四神当饭吃。如仍脾肺气虚、水肿不消,则再加干姜、附子、肉桂、鹿茸。
9、心包血虚或寒瘀、寒湿、寒痰射肺、阴黄者,宜加干姜、附子,总量一两者应加入三钱的黄芩或黄连。
10、寒证中如仍有微热不退,或肝炎、噁心、食少,或食入吐、吐哕者,可加重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11、如手厥阴心包脏之热势已减,但仍迁延徘徊者,再加入青蒿、知母、地骨皮,后仍热不全退,就应加入少量的干姜、附子、肉桂,此为已进入寒将凝冰。如人体无力化冰,就应加入大剂量干姜、附子、肉桂成大补阳剂。
12、心包脏病使用黄耆时,应自一两左右开始,不可骤用四两,否则易致水份大渗出而形成全身性水肿,成为风水、喘息、心悸、芤脉、脸粉红或鲜红等症状。长期大剂量服用附子,而水解时间不够者,日久易心包填塞,甚者水肿满硬、横膈膜上缩。此时宜用柴苓汤加元胡、木香、大黄、麻黄、葶苈子、防己、干姜、附子,用玉桂、人参、丹参、党参以主之,如情况危急时,应做预防性血液透析。
13、凡用人参、黄耆、干姜、附子、肉桂等方剂,都必须配白朮、茯苓、泽泻,方不致水份外溢,并可将不足或外溢之水回归、渗入正经。治心包之水蓄,防己优于葶苈子。治悬饮之肋膜积水,葶苈子优于防己,白朮、茯苓、泽泻则十二经络之水皆可通治。
14、心包脏病后仍心悸、心气虚、小有劳则吸短、胸中窒、胸闷与心搏过速者,为心包膜有沾黏或疤痕,或肥厚而舒张与闭合功能有不足,当长期服用育生补阳还五汤、桂枝黄耆五物汤,或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或圣愈汤、归耆建中汤,或回阳升陷汤、补中益气汤,或圣愈汤,酌加白朮、茯苓、泽泻,用丹参、田七。甚者加干姜、附子、肉桂、人参、田七、黄芩、麻黄。
15、病厥阴心包日久后气喘,动则吸短而胸中闷者,治宜育生气喘方合併补阳还五汤加葶苈子、田七、人参,丹参与党参并用。如仍吸短而喘者,再加干姜、附子、肉桂、黄芩、紫苑、款冬。
16、病厥阴心包病而肢体麻痺者,扪之冰冷而色白无华,或兼宝蓝色者属厥冷,溃烂者属脱疽,流脓血水臭秽结痂者属热证;出现干烂或清浠水者,属气虚与寒厥,或气血两虚兼阳虚。厥冷或冷脱疽者可用育生归耆建中汤,再加吴茱萸、人参、田七、川椒,或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干姜汤、吴茱萸汤合併四逆汤……等汤剂加方。
本书乃本人约三十年前上课与部分研究论文之精华集合而成,先引述讲述条文,稍加说明,再详细说明个人的临床心得与看法,由于篇幅较大,故先节录九十五条,其余将併在下册出版。必须说明的是,此精华版为个人的「一家之言」,由于共分成近二十讲,并于出版前稍加校正,仍恐行文与章节、段落、次序上可能不是非常严整,还请同道方家多多指教。
育生中医诊所院长 中医师 李政育 民国一○二年十一月末
《伤寒论》原序: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慄,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唿,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目录
序言:医者当知变、日新、融匯古今中外……李政育
原序: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
第一章:《伤寒论》为天地人合一之治病大法
人体六经脉与五运六气相应
各家的分类不同且各有特色
《伤寒杂病论》共列一一四个成方
亦有人将其分门别类成六门
一、喘促(短气、少气)门
二、气逆门
三、口渴与不渴门
四、项背强门
五、痞硬胀满者
六、结胸疼痛门
上课曾将其分成三大类
一、谈太阳病之证治
二、仲景方中的桂枝汤证
三、白虎汤证
第二章:先谈太阳病之病理病因及治则—以前面九十五条为代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桂枝汤方 桂枝加葛根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方 甘草干姜汤 芍药甘草汤 调胃承气汤 四逆汤
葛根汤证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芩连汤
麻黄汤证 麻黄汤 小柴胡汤方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桂枝汤证之可发汗与不可发汗
二阳并病
虚者不可发汗
可发汗之脉
证同(自汗出)病不同
论亡阴与亡阳
干姜附子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桂枝甘草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 茯苓四逆汤
论太阳腑病之水蓄 五苓散 茯苓甘草汤
论栀子豉汤之证治 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栀汤方
栀子厚朴汤 栀子干姜汤 真武汤
表里俱病之辨证论治
第三章:临床应用与解析
气上冲的原因与证治
从脸色即可初步诊断
颈部瘰癧的治疗经验
气上冲者须考虑血量不足
气不上冲再依症斟酌
「汗漏不止」以桂枝汤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三方须仔细辨证
细说白虎汤的妙用
「汗」有多种
「渴」症不是只有口渴
白虎汤功效多
微恶寒,脚挛急
关节炎与歷节风
甘草也有妙用
桂枝汤也能缩汗、治水
小便清包含摄护腺肥大问题
「衄」不只是流鼻血 五苓散方
小便不利原因多
一、过汗、过下、过吐引起。
二、五淋:气淋、血淋、膏淋、石淋、沙淋
三、肺表过宣。
四、尿闭。
五、转胞。
六、肾脏或肾脏病引起。 尿毒症:通常中医将其分成三类。
七、吐津液、吐痰过多。
八、胸腹腔引流或失血过多。
九、表里实热,邪热旺盛。
十、黄疸与酒疸。
十一、血液科的毛病。
十二、瘀血症。
十三、服热或燥热药后致尿不解。
十四、不喝水。
吐可分为十多种
一、水逆症。
二、食已吐。
三、食后吐。
四、食入吐。
五、「食已后吐」。
六、食道、胃或大肠、小肠痉挛。
七、妊娠呕吐。
八、情绪性因素。
九、嗢嗢欲吐。
十、食物中毒引起。
十一、胸中窒。
十二、阳虚、血压低所起。
十三、脑部问题引起。
十四、外伤碰撞、瘀血蓄积于胃上脘。
下利清谷与清便
身疼痛
食道静脉曲张要泻心汤类併用活血化瘀法
恢復萎缩细胞之活性用养阴活血法
情绪引起的痞用甘草、红枣、或桂枝开胃
肝硬化末期治法
肝硬化下后肠蠕动麻痺治法
贫血性溃疡心下痞用小建中汤加黄耆或加当归
邪风用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