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易经占卜 > 周易程传註评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周易程传註评

prev next

周易程传註评
  • 商品编号: fwa0981
    出版社: 復文
  • 作者: 黄忠天
    出版日: 2017/07/01
    ISBN13: 9789866300981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70x235mm
    页数: 622
  • 定价:  NT$560元
  • 优惠价:  NT$560元
    登记后可再补货
  • 点击数: 6556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从元仁宗下诏科举考试,其中《易经》採用程颐《易传》与朱熹《本义》,五百余年来,学子靡有不读《程传》者。由于其书平实明白,说理精到,復能因时立教,切于世用,故无分智愚靡有不好者。因此,清初大儒顾炎武说:「昔之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对《周易》的原典与《程传》,做了必要的註释与评析,除博採众说,择善而从外,于《程传》若干疑点,亦做了比较与分析的工作,相信有助于读者对义理派易学的经典名作-《易程传》,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礼记.经解》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经学为吾国传统文化之基石,千载来,深植于国人思想行为与生活模式,是以昔人有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也。」
  《易经》向被推为群经之首,除以其「文起周代,卦肇伏羲」(《经典释文.序录》)外,更以其象文明之始,而为「政教之所生」(《六艺论》),是故歷代学者莫不倾心研究,以致易学着述之繁富,远愈他经。至于如何于浩瀚典籍中,寻求藉兹登堂入室之津筏,古今易家大抵众口一辞,即须从熟稔经传原典入手,从古注入手。惟古注牙籤万轴,又当以何为先?夫易道广大,统贯天人,诸家之说,仁智互见,各得一察,难以取捨,然私虑以为初学者宜先义理而后兼及象数,先一家而后旁涉诸家。准此要道,则程颐伊川先生《易传》,洵为不二之古注也。
  《程传》便于初学,厥有下列数端:其一:承先启后影响深远。盖伊川上承汉魏以义理解《易》之系统。如其〈与金堂谢君(湜)书〉云:「若欲治《易》,先寻绎令熟,只看王弼、胡先生(瑗)、王介甫三家文字,令通贯。余人《易》説无取,枉费功。」(《文集》卷九)试观三家之《易》,《程传》採撷甚多,亦奠其义理説《易》之基,而为义理派易学之大宗师。自兹以降,凡以义理诠《易》者,莫不宗之。甫自宋代已有援为学宫教材者,如吕祖谦云:「会稽周汝能尧夫、鄮山楼锷景山方职教东阳,廼取刊诸学宫。」(《经义考》卷二十引)至元仁宗皇庆二年《一三一三年》更下诏科举,《易》用程朱,明清仍之。夫《易》传习久矣,自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一三六年)立五经博士始,两千年来学者靡不习《易》;自元仁宗以降至清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年)废科举止,五百余年,学《易》者又靡有不读《程传》者,即如干嘉学者渐弃宋学,然于《程传》每多宗之,如段玉裁〈戴东原年谱〉云:「先生言《周易》当读程子《易传》。」职是之故,不读《程传》,几无以会通义理易学之师承师説,不读《程传》,学者顿失几分对话与共识之基础,其影响之深远,盖可想见。
  其二:平实明白说理精到。《程传》以儒理释《易》,罕言象数,以浅近之言,寓醇实之理,故杨时乔谓其「説理精到」,马端临谓其「精于义理」(俱见《经义考》卷二十引),而朱熹亦谓:「伯恭谓《易传》理到语精,平易的当,立言无毫髮遗恨,此乃名言。」(《语类》卷六七.叶四—五)四库馆臣更推誉曰:「言理精粹,自非汉唐诸儒可及。」(《四库提要》卷三.叶二)惟后世批评《程传》者,每在意其略于象数。远于天道,不知此适为《程传》殊胜所在。吾人试观程子所言:「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必欲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遗书》卷二十一上)明乎此,学者亦当知所适从矣!近人戴君仁先生云:「或以为《程传》于象数阔略,是其缺点,但我却以为这正是他的优点。」(《谈易》十六)此诚见道之语。
  其三:因时立教切于世用。吾国哲学特质,向以「生」为重心,先哲先贤所思所行,莫不深繫于此,希冀解决吾人生存问题,斯欲安顿个人生命,进而淑世济民。《周易》为吾国哲学源头,自然相应此一文化特质,未尝捨离人事而侈言天道。〈繫辞〉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曲成万物而不遣」是也。《程传》借《易》以明理,循理以论事,故多合于世用,昔魏了翁云:「程《易》明白正大,切于治身,切于用世,未易轻议,故无智愚皆知好之。」(《经义考》卷二十引),而李瓒亦云:「伊川之《易》,有用之学也。自是程氏之《易》与孔子《十翼》同功,非特解经而已。或者例以注疏观之,非真知程子者矣。」(同上)以其切中人事,故虽论义理而不沦于空寂,学者读是书,亦不致高蹈玄虚而为无根之学。由是观之,《程传》于吾国易学着述之林,诚为经典之作,不朽之论,毋怪顾亭林曰:「昔说《易》者,无虑数千百家,然未见有过于《程传》者。」(《亭林文集.卷三.叶三》)
  伊川积五十年之学,平生着书,惟见《易传》,其毕生精力,于斯可见。尹焞云:「先生平生用意,惟在《易传》,求先生之学,观此足矣。」(《经义考》卷二十引)然《程传》于伊川卒后,书颇散亡,幸赖杨龟山、尹和靖、朱元晦、吕东莱等讐校,学者于是书,略无遗憾,虽仍不免有阙疑未达者,吾人读其书,得意忘言可也,固不必以小疵而废其大醇也。
  不佞早岁于天德黉舍从爱新觉罗毓鋆师受《易》,其后復蒙黄庆萱师、应裕康师等点溉之功,于《易》道稍窥宫墙。虽未跻彬彬,然思欲拯羲经于未坠。冀学子有善本之可读,故不揣浅陋,于《程传》广求他本,详加校读註评,遇有疑难,则博採众说,择善而从,盖述而不作,不敢妄生议论也。惟所愿者,在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张牺皇之伟业,俾吾人寡过知几耳!
公元两千年岁次庚辰夏月黄忠天谨序

程颐《易传.序》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一有余字】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有(按:他本作「在」)乎人焉。有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序。

目录

卷首
图版一:程颐伊川先生像(採自《三才图会》)
图版二:《周易程氏传》(清光绪十年古逸丛书景元至正九年积德堂刊本)
图版三:《周易程颐传》、朱熹《本义》(明嘉靖间建宁刊本)
图版四:《周易程颐传》、朱熹《本义》(明福建巡按吉澄校刊樊献科重订本)
图版五:《二程全书》河南程氏家刻版程颐图像
图版六:清同治五年《伊川易传》家刻版印版
图版七:宋儒程伊川先生墓
图版八:四川涪陵点易洞
程颐《易传.序》
凡例
卷一
干第一
坤第二
屯第三
蒙第四
需第五
讼第六
师第七
比第八
小畜第九
履第十
卷二
泰第十一
否第十二
同人第十三
大有第十四
谦第十五
豫第十六
随第十七
蛊第十八
卷三
临第十九
观第二十
噬嗑第二十一
贲第二十二
剥第二十三
復第二十四
无妄第二十五
大畜第二十六
颐第二十七
大过第二十八
习坎第二十九
离第三十
卷四
咸第三十一
恆第三十二
遯第三十三
大壮第三十四
晋第三十五
明夷第三十六
家人第三十七
睽第三十八
蹇第三十九
解第四十
卷五
损第四十一
益第四十二
夬第四十三
姤第四十四
萃第四十五
升第四十六
困第四十七
井第四十八
革第四十九
鼎第五十
卷六
震第五十一
艮第五十二
渐第五十三
归妹第五十四
丰第五十五
旅第五十六
巽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旣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卷七
繫辞上传
繫辞下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卷尾
经义考程颐易传考
四库全书总目程颐易传提要
程颐易传研究论着目录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