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民俗宗教 > 禅与美国文学(平)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相同作者的商品

浏览纪录

禅与美国文学(平)

prev next

禅与美国文学(平)
  • 商品编号: dnda1358
    出版社: 东大
  • 作者: 陈元音
    出版日: 1997/11/01
    ISBN13: 9789571921358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32x210mm
    页数: 307
  • 定价:  NT$23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 NT$207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5641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美国文学中有禅吗?美国有禅文学吗?本书提供崭新且有学术根据的详细答案。书中前六章讨论未受禅学影响的美国超越主义文学,以平行比较研究方法阐释匯通的课题。后四章介绍深受禅学影响的现代美国文学,以影响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因缘。所涉猎到的美国作家有爱默生、梭罗、惠特曼、狄瑾逊、霍桑、梅尔维尔、马克吐温、德莱赛、安德森、海明威以及战后的披头诗人群;最后探讨的是近代美国禅文学作家,如王红公、史奈德、与沙林杰三人。採「以观释经」观照实相之法解读美国文学与禅学之间的因缘,是本书绝无仅有的特色,相当值得一读。

《现代佛学丛书》总序

  本丛书因东大图书公司董事长刘振强先生授意,由伟勋与惠南共同主编,负责策划,邀稿与审订。我们的筹划旨趣,是在现代化佛教启蒙教育的推进,佛教知识的普及化,以及现代化佛学研究水平的逐步提高。本丛书所收各书,可供一般读者、佛教信徒、大小寺院、佛教研究所,以及各地学术机构与图书馆兼具可读性与启蒙性的基本佛学阅读材料。
  本丛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包括佛经入门、佛教常识、现代佛教、古今重要佛教人物等项,乃系专为一般读者与佛教信徒设计的普及性启蒙用书,内容力求平易而有风趣,并以浅显通顺的现代白话文体表达。第二类较具学术性分量,除一般读者之外亦可提供各地学术机构或佛教研究所适宜有益的现代式佛学教材。计画中的第二类用书,包括(1)经论研究或现代译注,(2)专题、专论、专科研究,(3)佛教语文研究,(4)歷史研究,(5)外国佛学名着译介,(6)外国佛学研究论着评介,(7)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项,需有长时间逐步进行,配合普及性启蒙教育的推广工作。我们衷心盼望,关注现代化佛学研究与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读者与学者共同支持并协助本丛书的完成。
傅伟勋 杨惠南

自序

  四十余年来笔者在大学任教,无论进修、教学、研究均在英美文学领域里面。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由基层做起,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担任行政工作,如系主任、所长、外语学院院长等;并曾以客座与交换教授身份在美国讲学。退休后应聘华梵人文科技学院(现已改名为华梵大学)担任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长暨外国语文学系系主任迄今。
  一向以主修英美文学自居的笔者,在近十余年来,由刚开始的认识佛教进而于研究文学之余也研究禅学,其中转变的因缘有三,其一是与日本东京大学佛学学者鎌田茂雄教授的一席谈话,鎌田教授与笔者的年龄不相上下,当时我们都在「知天命」之年。在一次座谈会中,他谈及自己做学问的歷程。他说他之所以专攻佛学,主要动机是来自于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此段话给予他很深刻的启示。「为学日益」是他原先做学问的指标,他日以继夜的钻研哲学,以致有学富五车之感,但同时他也愈觉得不懂得人生的意义,愈不知道人生为什么而活?而接下来的四个字「为道日损」则给予他一个应时的启示。为了了解人生,他必须走回头路,他觉得自己不能再往前冲了。于是他回过头来净化自己,也由于学佛的关系进而研究佛学。听了鎌田教授的这一席话,笔者也颇有同感,心中有种声音告诉自己:「我不也是如此吗?长久以来致力于西洋文学的研究不正是「为学日益」吗?而在这个领域的成就不也是值得骄傲吗?但我不也是愈来愈不懂人生吗?」就在那个当下,笔者决定要如鎌田教授一样走回头路,简化已很复杂的自己去学佛,并研究禅学。
  因缘之二是有一年无意中读到哈得利(George Hedley)的一篇文章,文中引出布拉特(J.B. Pratt)的一句话说:「文化人有两种:一种是读过铃木大拙着作的人,另一种是未曾读过的人。」此句话引起笔者的好奇,同时也希望自己能被列为第一种人,于是开始涉猎铃木氏的所有英、日文着作。
  因缘之三是当笔者热中于铃木氏的禅学时,有幸认识了晓云法师。认识法师是由于「一杯水」的因缘。内人慕贞是早已受戒的虔诚佛教徒,多年来为李中和与萧沪音教授伉俪以梵音弘法为宗旨所创立的「仁音合唱团」一员。有一回,她参加莲华学佛园所举办的清凉艺展晚会,在会场中,她因重感冒不停地咳嗽,因此无法上臺参加合唱而坐在观众席中。晓云法师非常关怀,请人倒杯热开水给她润润喉。当时法师还不认识她,法师无微不至的慈悲,令她倍感温暖,于是不久也皈依了法师。经由内人提起此「一杯水」的温情,笔者始知阳明山有位如此慈悲的法师。比起内人,笔者学佛的起步慢了许多。一来是由于笔者一直忙于教学与研究,且由于经常出国进修、开会、讲学,因此根本无暇顾及宗教问题;二来则可能由于因缘尚未成熟,故未曾主动认识佛教及亲近道场。但笔者始终未曾阻挡内人学佛,偶然听她提起晓云法师是一位文学家与禅画家,也是般若禅行甚深的佛教教育家,当然心中也只是有个好感而已,并未烙下深刻的影响。
  有一年笔者休假赴美讲学,讲学完毕,和家人从北美取道洛杉矶返国,途中顺道拜访了当地佛教道场,得知出家人在国外弘法,常受英语表达能力不足及英译经论的缺乏,弘扬效果往往事倍功半。于是心中兴起一念:为臺湾佛教培育双语翻译人才,应是笔者所能布施之处,而且已是刻不容缓。回国不久,陪同内人上阳明山参加禅七,在见到晓云法师时,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因此法师立即邀请笔者在她所创办的华梵佛学研究所兼课,专门教授经论之翻译。这是笔者追随法师办学及请益禅学与禅法因缘的开始。
  在以后的日子里,与法师单独面谈及请益的机会增多,聆听法师开示,恭读法师论着,欣赏墨宝,感于她老人家的高超人格与学问,以及「觉之教育」的理念与深奥的艺术造诣,深觉法师必是一位可以代表三宝的师父,心想必能从法师那里获得如泉涌般永无尽的学习。法师必能帮助笔者寻觅多年来在文学、哲学,以迄学术领域里所无法找到的答案——人生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也源于此,而恭请永明寺住持信定法师,选定一个「良辰吉时」皈依了晓云法师,自此正式进入佛门成为佛弟子,蒙获法名「仁弦」。说也奇怪,笔者在皈依之前,对师父特殊的「广东国语」总是似懂非懂,然而自从皈依以后,确能很快地听懂了,并且在佛学的领悟上亦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不正是印证了法师常说的一句话:「悟而后修,一日千里。」
  后来笔者淅能将禅落实于生活上,并将禅落实于西洋文学的研究,深觉禅学的观点,尤其以天台禅观的「以观释经」之法,适足以打开英美文学所传达人性与生俱来的情结,探讨文字符号意义漂流下无限开启空间,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文字般若」,观照其背后的实相,以呈现出作者的终极关怀。于是笔者陆陆续续在各种学术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系列「从『禅』探讨西方文学的『缠』」的论文,曾获得相当大的迴响。
  对笔者而言,在研究所开设「禅与文学」课程是崭新的尝试与挑战。笔者在明尼苏达州一所州立大学人文研究所曾讲授的课程之一是「禅与文学」;回国后于淡江大学西洋文学研究所亦曾于好几个学期讲授此课程;前年春天,亦在华梵人文科技学院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讲授一个学期的「禅与文学」。虽然在这三个地方所讲授的课程均是「禅与文学」,但是由于三个不同地方的研究生背景完全不一样,因之在教授的过程中,笔者经歷了完全不同的感受与经验。
  在美国选修「禅与文学」的研究生,都是清一色的美国人,他们多半是因为好奇而来的,期盼着笔者能带给他们意想不到的神奇妙果,所以选修的学生经常爆满。记得有一学期,该研究所同时段亦开了「基督教文学」的课,结果选修的研究生只有两名,原来大部分的研究生都选了「禅与文学」,共有三十一名同学选修此课程,这在美国的研究所小组讨论课(Seminar)已算是大爆满了。这位讲授「基督教文学」的美国教授问我为何会如此?因为他多年来首次面临课几乎开不成的危机,我答道:「大概是『远来的和尚』会讲经吧!」上第一堂课,笔者总需了解学生的背景,以便决定教材与教法。选修「禅与文学」这门课的同学都是主修人文学的,其中含盖了天主教徒、基督教徒、回教徒及无神论者,但却没有佛教徒,偶然会有少数参加过于密尼亚波利斯.圣保罗(明尼苏达州政府所在地)的「禅中心」(Zen Meditation Center)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方式,是承自日本的片桐法师「只管打坐」的禅修方式。
  一般而言,美国学生未曾将「禅」当作宗教来认识,而是当成放松紧张生活的法宝。因此刚开始时,必须先向他们介绍文「什么是禅?]「什么是文学?」因为他们都是有着美国文化背景的学生,所以自然而然在理解文学时,都是以理解美国文学的方式来理解其他的文学。透过这种沟通和介绍后,当我们在谈到禅与文学的交集点时,我们往往会愈谈愈起劲,原来学生早已读过不少以英文介绍有关「禅」的书籍,而他们个个对美国文学都瞭如指掌,只是他们过去未曾将「禅」与「文学」结合起来思考过,慢慢地,他们惊讶的发现在自己的美国文学里有那么多的禅趣与禅文学,这对他们而言,的确是够新鲜的了。这些学生应该都是战后的年轻学子,但他们却都不知道战后的美国文学中,有那么多深受禅学影响的诗作、小说与散文。经过一个阶段的指导后,他们犹如又再发现了一片「新大陆」。据说,在笔者离开美国后,「禅与文学」这一门课已变成空前绝后了。
  回国后,笔者在淡江大学西洋文学研究所也开设了「禅与文学」的课程,在当时国内的学术界而言,可说是首创了。选修的学生全都是主修西洋文学的同学,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很固定,但对于基督教、天主教与佛教都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与同情,只是跟美国学生一样,他们都未曾将「禅」与「文学」结合起来思考过,同学中有以英国文学为主修者,亦有以美国文学为主修者,更有以欧洲文学为主修者,亦有以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比较文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应有尽有。
  本来「禅与文学」中的「禅」和「文学」都没有范围可言,而且任何背景的学者均适合探讨「禅与文学」这样的课题,最重要的还是在于「研究方法」。在臺湾,研究「禅」比在美国容易得多了,主要是因为在臺湾探讨有关禅学的书籍很多,且佛教的道场又多,因之参加禅七或聆听禅法的机会也就相对的增多。此外,对佛教有兴趣的研究生泰半在大学时代都曾参加过各种佛学社团及活动,对于佛学或禅学已有相当程度的认识。
  在淡江大学西研所讲授「禅与文学」多年下来,已有了明显的效果。从民国76年至今,陆陆续续请笔者指导撰写有关「禅与文学」的硕士论文,而且已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者,已有二十多位,其中已有数位出国进修攻读这方面的博士学位,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甫获文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华梵大学外文系服务的李美华老师便是其中一位。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单德兴博士不久前来信告知,他一向将禅学落实于生活中,但最近他认为这样子还不够,他要将禅学也落实于他所主修的文学上。笔者接到如此讯息当然很高兴,因为这无异增加一位「知音」了。现在更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中外学者将「禅」与「后现代主义」或「解构主义」的文学理论结合在一起研究,并发现禅的空观(Sūnyata)本来便是解构主义的衍异(différance)现象。
  来到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笔者于83学年下学期开设「禅与文学」的课程,这对于笔者而言又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挑战。在这里选修此门课的研究生,几乎清一色是中国文学系的毕业生。上课无论是演讲或讨论全都使用中文,而学生的有口头报告与论文的撰写也都以中文的形式表达,刚开始时,有些不习惯,但不多久,也就都适应了。谈起中国文学,他们个个头头是道,加上一、二年来在东研所打下良好的佛学基础,所以无论谈「禅」或是「文学」,个个滔滔不绝,满口经典,跟这些研究生谈「禅与文学」真是有意思多了。因为「禅」与「中国文学」的因缘,比起任何其他文学(比如美国文学等)要密切多了。光是唐宋诗词里的「禅」就让我们谈不完的。上课时,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探讨有关同学所提出的问题或报告,讨论之热烈可说是盛况空前。同学们不但有兴趣且很有创见,并且很热中于任何有关的课题,因此出席率很高。他们的学期研究报告都是经过上课时宣读并讨论,集思广益,经笔者批阅修改而成的。篇篇文字流畅,有创意与学术价值,比起多年来笔者在国内外其他大学研究所读到的研究报告绝不逊色,甚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将东研所同学的学期报告择优于84年10月出版了《禅与文学论文集》一册,做为研究所丛书之一。虽然笔者只上了一学期的「禅与文学」,但已有一点成效。研究生吴美玲已于民国85年5月完成硕士论文《由禅的「解构」义探讨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口试委员之一的政大教授罗宗涛博士说,这是一本高难度的论文,难能可贵。
  笔者认真学禅之前的研究课题,与发表的论文或专书,均在英美文学的范畴里,着作多以英美学界所惯用的研究方法以英文撰写。指导过的研究生论文亦在此范围内。但后来在禅学的领域里,笔者发现在「文字般若」里隐藏着无限开放的「观照般若」,经此读者能证得终极真实的「实相般若」;此隐藏的「观照般若」,尤以天台宗的「以观释经」之法为笔者应用于解读任何文学作品上,从而挖掘出崭新的涵义与真正价值,这应该就是探讨古今中外文学家真正的终极关怀(Ultimate Con-cern)的另一途径。文学作品里的文字只是表相,只是一种意符,真相是一种意指,如以解构主义的解释,表相与真相之间,有着意想不到的距离;同样的,「文字般若」并不代表「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只是符号,读者必须懂得「以观释经」之法「观照」它,这样才能证得其中实相。因此笔者在本书中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便是以「观照」佛教经论中的「文字般若」之法解读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禅学因缘,以明作品背后的「实相」,探讨出作品中的终极关怀,这应该是本书绝无仅有的特色。
  今编入于本书中的各篇文章,均为笔者多年来研究禅与美国文学有关的部分,有的曾发表于《淡江学报》、《国际佛学会议(IABS)论文集》、《国际佛教教育研讨会专辑》、《中华民国英美文学研讨会论文集》,中华民国美国研究学会《美国研究论文集》,或臺大外文系主编的《中外文学》等刊物中;有的曾用以申请国科会研究奖助的代表作;有的为笔者演讲稿,或近着尚未发表者。凡以英文发表者,均以中文改写编入此书。
  本书共分十章,前六章讨论未受禅影响的美国文学,然而其文学意境与禅学颇有雷同的部分,全部以美国超越主义文学为主,以平行比较研究方法(Parallel Study)阐释超越主义、神秘经验、其草根性与普遍性、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心的问题,如:大我、小我、无我、无心、无明、开悟等,二元论与不二元论的观念、直觉、「活在当下」的理念、博爱与慈悲之间、返璞归真、简单化生活、净化人心等等与禅学共通的课题。所涉猎到的美国作家有爱默生、梭罗、惠特曼、狄瑾逊、霍桑、梅尔维尔、马克吐温、德莱塞、安德森、海明威以及战后的披头族诗人等。
  后四章介绍深受禅学影响的美国文学,主要以战后美国作家与其作品为主要探讨的对象,以影响比较研究方法(Influ-ence Study)研究其与禅之间的因缘。首先论及战后五○至六○年代的美国社会与文化如何形成为禅的温床,酝酿出一系列的美国禅文学,然后分三章深入介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近代禅文学作家:一为王红公,二为史耐德,三为沙林杰。
  本书结论指出,如果今日美国文化由于高科技之过度发展已陷入危机,此危机应该也是转机。因为美国超越主义如「草根」般仍在美国国土上生生不息,且战后在美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禅文学与禅修中心、佛教道场亦快速地蓬勃起来;加上美国原有的基督教与天主教仍然在各乡镇的教堂吸引着当地人,他们企盼着能从中拯救他们的心灵及美国建国以后所遗留下来的清教主义,仍然有股强烈的力量唤醒着自己崩溃的道德意识,这些,都是转机的保证,也是人类之福。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笔者四十多年来做学问的部分回忆录,但愿它有一点点的参考价值,如有不圆满之处,谨请读者原谅与不吝指教。

目录

《现代佛学丛书》总序
自序
第一章 禅与美国超越主义
 一、东西方神秘经验之交集点
 二、人心的问题
 三、禅与超越论之间的距离
第二章 美国超越主义的普遍性
 一、霍桑与梅尔维尔
 二、德莱塞
 三、马克吐温
 四、安德森
 五、海明威
 六、战后披头时期诗人
第三章 爱默生《自然篇》之禅释
 一、引言
 二、自然——禅与超越论共同主题
 三、爱默生的自立哲学与禅的「教外别传」
 四、神秘经验的交集点
 五、《自然篇》中的主要
 六、结语
第四章 梭罗《湖滨散记》之禅释
 一、梭罗与中国因缘
 二、梭罗的神秘经验
 三、《湖滨散记》之禅释
第五章 惠特曼的「草」
 一、「草」的草根性与普遍性
 二、惠特曼的自我意象
 三、禅与惠特曼
第六章 狄瑾逊诗中的禅趣
一、狄瑾逊与超越主义
二、狄瑾逊诗中暗藏的禅意
  (一)灭苦之道
  (二)「活在当下」的理念
  (三)无我、无心的境界
  (四)直觉——开悟之路
第七章 战后美国的禅文学
 一、披头禅之本质
 二、披头族与超越主义者
 三、披头族的作家群
 四、另一类禅文学
第八章 王红公——东西方智慧兼具之诗人
 一、生平与着作
 二、王红公诗中的禅
第九章 史耐德与禅学因缘
 一、引言
 二、评论史耐德的参考资料
 三、史耐德与禅学的因缘
 四、史耐德诗中的禅趣
第十章 沙林杰《麦田捕手》之禅释
 一、前言
 二、对《麦田捕手》之褒与贬
 三、《麦田捕手》中之禅
 四、结论
结论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