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民俗宗教 > 藏传佛教在臺湾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藏传佛教在臺湾

prev next

藏传佛教在臺湾
  • 商品编号: dnda8470
    出版社: 东大
  • 作者: 姚丽香
    出版日: 2007/02/01
    ISBN13: 9789571928470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152x210mm
    页数: 220
  • 定价:  NT$200元
  • 优惠价:  9 NT$180元
    登记后可再补货
  • 点击数: 5131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当铁鸟飞翔、铁马奔腾之际,
藏人会散佈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佛法将弘扬到红皮肤人的大地上。
——藏传佛教密教开山祖师 莲花生大师
  本书採宗教社会学角度,以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完整呈现藏传佛教在臺湾「宗教奇蹟」之全记录。内容涵盖藏传佛教的歷史、派别、特色,以及来臺初期的发展歷程,探讨其中所面临的文化变迁与未来展望。是了解藏传佛教在臺湾最富学术参考价值的宝藏。

推荐序一

  丽香写这本有关藏传佛教在臺湾的专书,对她个人和臺湾宗教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几年前,丽香决定退出学术界,是臺湾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大损失,因为她长期从事臺湾宗教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丽香本人也在宗教修行上下了功夫,她的研究成果对宗教研究有实质的贡献,她的退出,自然也就是宗教社会学领域的损失了。这次丽香能完成这本专着,就显得特别重要。一方面,这本书对学术研究有了新的贡献,在另一方面,也显示丽香还是可能继续进行有关臺湾宗教的着述研究。
  这本书有两个特色是值得肯定的。第一,这是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来记录并分析藏传佛教在臺湾发展的现象,第二,丽香除了就量化指标对藏传佛教在臺湾发展进行分析外,又利用大量的访谈资料做更深入的分析。关于藏传佛教在臺湾快速兴起,引起了宗教研究学者的浓厚兴趣,致力相关研究者很多,但一直没有从宗教社会学角度深入研究的,丽香的研究就正好填补了起来。藏传佛教的传入、兴盛,乃至在臺传布过程中所显现的,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及变迁的现象,亟须从社会文化方面入手来探究。丽香这本书也就特别有意义。其次,这本专着利用了多种社会学其究方法从各方面来加以探讨。其中运用了歷史分析、调査资料的量化分析,以及深度访谈的质的资料的分析。量化的证据很有力地勾划出了藏传佛教在臺湾快速兴起的几个重要面向,作者再分析亲自访谈数十个藏传佛教中心所得到的资料,进行了更深论述。
  丽香这本专着中,有一大部分是她参与中央研究院主题计画「臺湾新兴宗教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所完成的。这个主题计画资助的各项计画陆陆续续出版了专书和论文,身为计画总主持人期盼参与计画的学者继续努力,将更多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丽香出版这本书也就有彼此激励的作用了。
瞿海源

推荐序二

  一九五九年,对西藏人民和文化来说,是一个大劫难;但对西藏佛教而言,却是一个再生的契机。这一年三月,达赖喇嘛越过喜玛拉雅山,逃亡到印度,随即成立流亡政府。藏传佛教从此展开新页,成了其后数十年间,西方民主国家,包括臺湾,最流行的新兴佛教教派,至今依然方兴未艾。
  而对臺湾来说,一九八七年的解严,同样给了藏传佛教一个崭新的机会。大批藏传佛教的喇嘛、上师、仁波切,相继来臺弘法,带动了臺湾民众信仰藏传佛教的热潮。二○○一年三月,达赖喇嘛访臺,更达到了热潮的最高点。
  我忍不住同姚女士一样,引述八世纪藏传佛教密教开山祖师——莲花生大师的预言,来赞嘆藏传佛教在臺湾和欧美各国的蓬勃发展:
  当铁鸟(后人解释为飞机)飞翔、铁马(后人解释为汽车)奔驰的时候,藏人会散佈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佛法将弘扬到红皮肤人的大地上。
  这样一个新兴的外来教派,到底造成臺湾佛教界,甚至整个宗教、文化界,什么样的冲击、影响?臺湾学术界,少有人关心、研究;更遑论世界其他各国的学术界了!然而,姚丽香女士的这部巨着,却是一个成功的例外。
  姚女士这部巨着,共有八章。除第一章导论和第八章结语之外,其他六章大体分成两部分:
  (一)二~四章是第一部分,简略介绍藏传佛教的成立、教派、特色,以及在臺湾的初期发展。这一部分,二、三两章旨在交代藏传佛教的一般知识,包括由印度传入西藏的经过,以及后来的发展、主要教派及其特色等。无疑地,这是了解藏传佛教所必要具备的常识。
  第四章,则着重在臺湾初期(一九八二年以前)传入的藏传佛教,对于了解臺湾初期藏传佛教的弘法情形,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五〜七章是第二部分,乃作者依她个人对臺湾藏传佛教的田野调査结果,所作出的陈述。这是本书的重点所在,也是最有贡献的地方,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一九九七至二○○一年之间,作者参与了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瞿海源教授所主持的一个大型研究计画——「臺湾新兴宗教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笔者恰好也在这个大型计划当中,担任臺湾新兴佛教教团,包括现代禅、新雨社、万佛会、童梵精舍的研究。研究小组每个月都会举行一人至二人的研究成果报告。本人对于姚女士认真的研究态度,以及她的研究成果报告,印象极为深刻。
  在这个计画的成果支援之下,姚女士除了列出极具参考价值的相关数据(例如信徒人数,传法者人数,以及传法道场之地点、数目等等)之外,特别集中在二○○○年所访谈的七位藏僧、三位臺湾喇嘛、一位汉籍上师,以及三十一位臺湾藏传佛教信徒。并从信徒、传法者(喇嘛、上师、仁波切)、寺院(含传法中心基金会)等各个层面,深入访谈、分析藏传佛教在臺湾的传入、发展及其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乃至流弊。相信这一部分的相关数据和结论,不但有助于读者认识臺湾藏传佛教的现况,对于政府相关部门(例如蒙藏委员会)的资料收集也有帮助。
  总之,本书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由于建立在作者第一手的、珍贵的田野调查之上,因此有其极为重大的学术参考价值。至于第(一)部分(二〜四章),对于想要迅速掌握藏传佛教之歷史、派别和特色,以及臺湾初期藏传佛教概况的读者来说,也是最好的入门。全书不管是章节安排,或是文字叙述,都清晰易读,实为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杨惠南

自序

  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同时也是非个人所预期的。
  首先是缘起于杨惠南老师的邀稿,但那已是多年前的事了,却因为个人和家庭的各种因素而一直搁置着,也就始终成为心里未了的一个压力。等到有天发现非动笔不可了,却又觉得写出来有多余的感觉;因为最初所预定的主题是有关臺湾佛教的发展与变迁,原本是希望跟着个人之前所完成的国科会研究计划,而对此主题有进一步的分析。资料已经收集累积多年,然而搁置了几年的结果,研究臺湾佛教的先进学者与新秀们已经在这个领域中贡献良多,而且成果不斐,自忖个人能力有限,在这方面既不足以锦上添花,亦遑论有所突破,因此本想就此作罢。只是觉得有负于杨老师的一番好意和所託,而深感愧疚。
  从一九九八至二○○一年这段期间,作者由于博士班的课程,参与了由瞿海源老师所主持的「臺湾新兴宗教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主题计划。在这个由多位宗教学者所共同参与的合作计划中,个人提出并负责藏传佛教在臺湾发展的子计划。由于这个因缘,有几年的时间一直专注于这方面的探索和了解。然而计划结束后,个人决定不再持续学术的生涯,同时也将过去所收集与整理的佛教相关资料捐给中研院社会所,以为从此可以自在过活,殊不知始终是欠了一笔稿债。
  去年应邀为「法国远东学院」(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简称EFE0)所出版的《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西藏的印象》丛刊撰写有关臺湾藏传佛教发展的论文;今年和瞿老师联络时他又提及要将藏传佛教的研究资料作一整理,以便研究计划集结出书,并一再鼓励个人将过去研究结果出版。思及杨老师与瞿老师多年来的提携和鼓励,总觉得若不完成此事,实在无以为报;因此,在徵得三民书局主编的同意下,将原订主题改为「藏传佛教在臺湾」。这整个转变过程,似乎都是顺着因缘在走的,彷彿一直有压力,但当直接面对时,又觉得受益无穷,而整个写作过程也是处于一种既专注又安心的状态中。
  身为一个佛教徒,由于长久以来的接触和薰习,难免使得个人无形中多少具有弘扬佛法的心态和使命感;然而作为一个研究者,多年的学院训练,又使得个人在行文之间必然带有社会科学的求是与批判性格。也因此,以往所发表的少数论文,除了本身学术上的论据不够成熟外,在立场上总免不了面临两面不讨好的问题。虽然,对自己而言,似乎更乐于,也较适宜当一个宗教的实践者,而个人也在某些因缘下中断了学术的生涯;不过,如今提笔,仍警惕自己,能尽量在弘法心态与研究心态间持一平衡。这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基于这样的觉察,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必须自我告知,要勉力而为,至于结果如何,则不必在意。因此,本书内容若有所疏漏或不当的问题,乃是个人能力不足和研究资料缺失所致,但若有所提供后来研究者作为参考与引鑑,而有助于作进一步之探索与发展,则庶几可以补过矣!
  这样的写作心态,说好听点是谦虚,但其实也是经过长久以来自我省思的结果。尤其当自己站在学术的圈外时,更不会去思考个人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学术意义,或对臺湾的宗教界有何影响。因为姑不论写作心态如何,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仍会发现一不小心就落入习惯性的思考模式,以及惯性的批判反应中,而且不容易脱离。个人当然也了解,研究资料的来源与限制,必然会影响到研究方法的使用,也会造成对研究者的误导,以及解释和推论上的错误,甚至扭曲,至于所谓研究的可信度与效度问题就更别提了。而在人类社会中,很多事件是无法透过研究来理解的,宗教经验就是其中一例。因此就个人看来,一旦专家所谓「发现真实」的迷思被打破,则其研究的意义问题自然不存在,而方法上和论点上的多元化充其量只是对于人的不同观点之尊重罢了。因为如此,研究者非但不能以权威自居,还必须更谦虚,才有可能达到知识与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尽管如此,这样一本小书的完成,在过程中仍是获得无数的助缘方能成就,因此,要感恩的人和事委实太多了。首先,当然要感谢这本书的两位主要催生者——杨惠南老师和瞿海源老师。杨老师是作者的佛学启蒙老师之一,蒙其厚爱,给予此次撰写机会,并在长久的延宕过程中多所鼓励,希望结果能不负期待。而瞿老师是个人学术生涯中最具影响力的恩师,他对于学生的鞭策与鼓励兼之,在学术领域上,他总是不忘给他的学生提携和参与研究的机会;在行止方面,从他身上也可以看到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关怀和持续不绝的热情。作者过去对于宗教社会学方面的研究,除了本身自年幼起对宗教的投入和参与外,有相当大的程度可以说是受瞿老师的影响。
  在参与中央研究院主题计划的过程中,作者为了收集资料和研究所需,进行了长达二年的调查和访谈,以及一些法会的参与,这可说是个人受益最大的一段时期。就如同善财童子的参访修学一般,其中曾经接受作者访谈者,以及协助提供相关资料者,都真实地成为个人的善知识。对于这群生命中的善知识,个人除了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外,也为臺湾的藏传佛教发展有他们的投入奉献,而深感庆幸与敬佩。另外,参与研究计划的多位学者和友人,在研究期间,所提供的温暖的互动氛围及对于个人的建议,都有助于整个研究计划的进行,也藉此机会一併致谢。
  此外,还要感谢黄英杰,英杰在大学时期虽曾受教于作者。但在藏传佛教领域之理解与实践方面均远超乎个人,作者在过去几年的研究期间,曾和英杰多次切磋请教,获益良多,他可说是个人与藏传佛教接触的最大助缘。
  当然,这本书的完成还得力于个人长久以来的大护法——外子居亮,感谢他的宽容和担待,如果没有他在这段期间的全力支持,分担家务,让我可以安心写作,恐怕这本书终究还是难产。总之,在此书完成之际,个人要再次对成就这一切的因缘表示最深的感恩与祝福。
姚丽香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当铁鸟飞翔、铁马奔腾之际
 第一节 走出西藏的藏传佛教
 第二节 走入臺湾的藏传佛教
第二章 藏传佛教史略述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前弘期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后弘期
 第三节 教派的形成
第三章 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和发展特色
 第一节 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发展特色
第四章 藏传佛教初期在臺湾的发展
 第一节 藏传佛教在臺湾初弘期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初弘期藏传佛教在臺湾的播种者
第五章 八○年代以后藏传佛教在臺湾的弘法者
 第一节 四大教派的弘法概述
 第二节 藏传佛教在臺湾的弘法团体
第六章 臺湾藏传佛教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藏传佛教中心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臺湾藏传佛教信徒的基本特质分析
第七章 藏传佛教在臺湾发展的特色
 第一节 信徒参与藏传佛教的经验分析
 第二节 关于传法者的分析
 第三节 关于受法者的分析
 第四节 关于中止的发展分析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达赖喇嘛访臺对藏传佛教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廿一世纪藏传佛教发展的展望
参考书目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