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武术 > 中国武艺图籍考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中国武艺图籍考

prev next

  • 商品编号: dj9484
    出版社: 大展
  • 作者: 唐豪
    出版日: 2013/05/01
    ISBN13: 9789574689484
    商品状态: 一般
    装订: 平装
    页数: 213
  • 定价:  NT$220元
  • 优惠价:  9 NT$198元
    登记后可再补货
  • 点击数: 3980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前言
  本工作室收集到一份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六日出版的《体育报》(今《中国体育报》),上面刊登了唐豪先生逝世的消息,全文如下:
  本报讯 国家体委运动技术委员会委员唐豪同志,在一九五九年一月二十日因患支气管炎哮喘唿吸衰竭不幸逝世。享年六十三岁。
  一月二十三日上午十时,国家体委在嘉兴寺举行了公祭。会上由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同志代表机关全体同志献花圈,运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任山同志介绍了唐豪同志的生前事蹟。参加公祭的有唐豪同志的生前亲友和国家体委机关的一百多人。公祭后已移灵八宝山安葬。
  唐豪同志曾多年从事司法及教育工作。一九一九年参加上海救国十人团积极宣传抗日;一九二七年受国民党迫害逃往日本留学,回国后仍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一九三二年在上海法政大学,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学生运动;五卅惨案大游行被推选为法律委员会副委员长。并曾为「七君子」史良等同志在法庭进行法律辩护,与国民党反共法律作了多年政治斗争。解放后歷任上海市公安局法律顾问,华东检察署调研室主任,华东行攻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委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等职,并于一九五四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
  从这份报导对唐豪先生四十年人生经歷的追述上,人们看不出这位「国家体委运动委员会委员」同「体育运动技术」(更不要说「武术」了)之间,存在哪怕一丝一毫的联繫,这真是令人费解!一代学人倾心从事的学术和他学术生涯的华彩乐章,竟被上述三九三字由权威部门发布的报导盖棺论定,抹杀殆尽。联想到一九四九年之后,唐豪先生早年着作大都未曾再版(吴文翰先生语)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有理由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学者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学科整体的悲哀。
  然而,唐豪先生其人其事,是不可能被如此抹杀掉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武术学会委员、暨南大学教授马明达先生有着客观且精到的评论,马教授说:
  「我们一直为当代武术界出现过唐豪(字范生,号棣华)先生这样的武术家而感到庆幸,感到荣耀。他是杰出的律师,是学养宏深的文史专家,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同时,又是武术家,是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学科的奠基人。唐豪先生是迄今唯一一位对武术文献和民族体育文献做过系统料理的学者。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唐豪先生发表的《中国武艺图籍考》及其《补篇》,还有新中国成立后发表的《中国民族体育图籍考》和许多论文专着,是二十世纪武术史和民族体育的画时代的着作,也是武术目录学和文献学的创轫奠基之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的着作也不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失,这其实很正常,我们既不必为贤者讳,也不必横加指议,重要的是深入认识他的开拓精神和学术成就,学习他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武术识见,把他所汲汲开创的武术学业继承下来,并不断加以恢宏发扬。对武术和民族体育史来说,这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遗憾的是,唐先生所开创的武术文献学和目录学,在唐先生以后竟成了一门『绝学』,不但后无来者,而且连他的着作也差不多成了无人问津的尘封之物,更不要说整理出版了。这是一个耐人深思的现象。深入地探索这一现象的成因,对研究当代武术为什么不断萎缩衰变而无所适从的原因,对分析武术理论不断浅薄化的原因,肯定大有帮助。」
(马明达《说剑丛稿》)
  本工作室同仁,深以马教授之言为然,这也是本套《唐豪文丛》之所以会编辑和出版的大背景与初衷。
  唐先生的离去,至今已经快五十年了,武术史学界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他的人,大概谁都不能无视唐豪先生的存在,泼脏水也好,唱赞歌也罢,他都是「我国现代武术史上一位绕不过去的人物」(顾元庄先生语),为学而能如此,当復何憾!
  从上文《体育报》近五十年前的报导中,我们知道唐先生被「移灵八宝山安葬」。光阴荏苒,世事变迁,唐先生的墓葬是否安然不得而知,而此套丛书,就权作我们心底为唐先生再树的一块墓碑罢。
  本书出版尚有若干事宜需同唐氏后人接洽,唐先生身后萧条,本工作室曾多次托人寻找先生的后人唐世敏女士未果。现书数语,留此存照,以为日后联繫之凭证也。
  本书编辑出版得金仁霖、林子清、吴文翰、顾元庄诸位先生大力协助,谨此致谢。
瀚海工作室


  略知太极拳史和武术史的人士,对唐豪先生必不陌生。
  唐豪(一八九七--一九五九),字范生,号棣华,江苏省吴县人。幼年家贫,十余岁时即失学到上海谋生,得从山东省德州名拳师刘震南生生学习六合拳。后任上海尚公小学校长,即将武术列为教学内容。在去日本学习政法期间兼习柔道与噼刺。回国后,应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的邀请任编审处处长。在此期间曾多次赴湖北省武当山、河南省少林寺、温县陈家沟等地考察,着文阐明少林拳始于达摩,太极拳源于张三丰都是后人附会之说,在武术界及太极拳界影响很大。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唐先生曾任华东政法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调国家体委任顾问,专心研究中国武术史和体育史,主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计八辑。一九五九年因病逝世。
  唐豪先生是我国武术史学科、太极拳史学科先驱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中央国术馆任职时,就大力提倡研究武术要科学化,主张发展质朴实用的传统武术,反对花拳绣腿式的虚假套路。他在《武艺丛书‧自序》中声称:「武术界中……以口头或着作广传其荒诞的、邪魔的、神秘的谬论,毒害了中国一部分人的思想与行动。」为了反对这些不良倾向,他自一九三○年即投入中国武术史的研究之中,先后选成《手臂余谈》、《太极拳与内家拳》、《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的研究》、《戚继光拳经》、《廉让堂太极拳谱考释》、《中国武艺图籍考》等专着或论文。由于作者治学态度严谨,知识渊博,对中国武术史的研究取得了丰厚成就。
  遗憾的是一九四九年之后,唐豪先生早年着作大都未曾再版,致使读者有望洋兴嘆之感。所幸近年山西科技出版社为了「裨益当世和后学,使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不息」,不遗余力地搜求、整理出版歷史上遗留下来的武术典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众多读者的赞许和欢迎。继客岁太极拳史论家「徐震文丛」出版后,今年,又将唐豪遗作分编出版。因为唐豪遗作比较分散,不易收集,承蒙上海金仁霖、李子清、顾元庄诸位先生大力协助,将珍藏多年的唐氏遗作献出,共襄盛举,「唐豪文丛」才得问世,既为武术爱好者提供了研究资料,也使唐氏遗作不致因时光迁移而湮没。
  这套丛书不是按原作面世先后顺序编排,而是按内容分类,方便读者购阅。其要目如下:
  《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戚继光拳经》、《太极拳与内家拳》、《内家拳》、《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中国武艺图籍考》、《清代射艺丛书》、《王五公太极连环刀法》、《中国古佚剑法》、《行健斋随笔》、《唐豪太极少林考》。
  《唐豪太极少林考》中的《角觚》、《角抵半解》、《太刀》、《王寅》、《旧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等文,为上海林子清先生提供。林先生早年曾随徐震先生学习武派太极拳。在他的大力协助下,山西科技出版社于二○○六年出版了「徐震文丛」。林先生与唐豪先生也是旧识,这次为贊助「唐豪文丛」的出版,提供了上述佚文。
  太极少林考中,《中国医疗体育概况》为唐氏生前好友顾留馨先生的哲嗣顾元庄先生提供。
  继「徐震文丛」出版之后,「唐豪文丛」也得以面世,有益于中国武术史和太极拳史的研究,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受时代影响及掌握资料不同,唐豪先生早年提出的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之说,当时就受到其他研究者的质疑,迄今仍有不少人士认为唐氏此说过于武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术界对太极拳的起源有不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唐豪先生重视实地考察,认真收集史料予以研究的朴实学风,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吴文翰 于北京燕居斋

自序
  目录,为什么在学术上占一个地位呢?因为凭藉了它,可以即类以求书,因书以究学,在研究方面可以省却许多精力,得到许多便利,歷来学者间的重视它,就是为此。
  近人姚名达,着有《目录学》一书,他以为目录也者,必须能够领导一切学术,向新的未来世界前进,然后方算达到其任务。所以他归纳了歷来目录学家的意见,演绎出一个目录学的定义来:「目录学这种学术,是把许多乱七八糟的书籍,一一考察它的性质,分成许多种类,按照一定的次序,放在一定的地方,再编成一种目录,使得看书的人,先查目录,可以知道书籍的所在,明白书籍的大概,决定应该看什么书,应该在什么地方找。这种目录,不但应该有名目,把书的名称、着者、册数、出版地点、出版年月,告诉读者;而且应该有序录,把书的主要篇目、内容大概、着者生平、版本好坏等等有关系的事情,用极简明的文字,告诉读者,使得读者不但知道某书在哪一类,某类有什么书,而且明白某种学术应该读什么书,某种书籍值得读、不值得读。像这样,才是目录学的正轨,若不能办到这样,便不是目录学。」这本《中国武艺图籍考》,就是依据了这个标准,略加损益编成的。
  有人以为古旧的武艺,已经成为歷史上的殭石,新时代的装甲车,不是代替了从前的盾牌吗?新时代的枪炮,不是代替了从前的弓弩吗?此种目录,指引别人去研究武艺,究竟能够发生些什么作用呢?
  我们来放眼一看:世运会竞技项目中的击剑、拳斗、角力,日本所提倡的剑道、弓道、柔道、相扑,不都是古老的武艺吗?为什么现在会成为新时代竞技运动的呢?德国国防部颁佈的陆海军体育教范,其第四篇的刺枪、击剑、擒拿、空手夺白刃、拳斗,不都是古老的武艺吗?为什么现在会成为新时代陆海军体育的呢?概括地说:这些古老的武艺,不但有其体育上的价值,而且有其军事上的意义,所以,不独运动会中有此等竞技项目,陆海军体育中也有此等竞技项目。
  固然,现代战争,并不依赖肉搏来解决全域胜负的;但在有些情形之下,是需要肉搏来达到一种战斗任务的。假如:步兵的袭击、骑兵的冲杀,就要依赖枪刺与军刀了。甲方的技术精,气势壮,就能胜乙方;反之,乙方的技术精,气势壮,就能胜甲方,这种精神与技术,是需要体育上的搏斗来训练的。
  德国《陆海军体育教范》第四篇说:「体育上的搏斗,乃养成各个搏斗之士,使其体魄上及精神上具有优势的感觉,亦即滋长接近敌人的雄心。」又说:「军人借搏斗的训练,乃能习成坚强、果断及谨细的战斗能力,并能借此深悟尔虞我诈的伎俩、疲劳创痛的经歷、自制的能力。」
  有人以为刺枪、击剑、空手夺白刃,为军事上肉搏的重要技术,是不可否认的。但拳斗、角力,又有何用呢?难道说学了这,可以抵抗枪炮吗?不,当然不。我们要知道战场之上,进退闪避,看似一件极微细的事,却繫乎出死入生之大,所以军中的练习手搏,是准备拿便捷来胜迟钝,并不是企图用拳脚来胜枪炮;同时,这种搏斗性的竞技,能将军人的意志和才能,发展于最小的格斗范围之内,既可督促精神上的鞠躬尽瘁,亦可养成勇勐牺牲和攻击意旨,使身体上获得多方面充分的教育基础。
  角力虽不如拳斗的敏捷活泼,但其发达体力的效果,却较拳斗为高,调露子《角力记》,在近乎一千年前,已经抉发其价值,说它能够宣勇气,量巧智,决胜负,聘趋捷,远怯懦,成壮夫,这些优点,无论在体育方面或军事方面,都是中国民族需要养成的。
  至于射艺,它的审固,不是同步枪的瞄准一样吗?它的撤放,不是同步枪的射击一样吗?倘然採用射艺为学校、社会、军队的竞技运动,使它普遍起来,以补军训,我想无形之中一定能够养成许多精良的枪手,增高其杀敌致果的效能。
  由此可以证明,世界各国的提倡古旧武艺,实含有其时代的使命。但中国呢!几十年来,只走一条单纯的体育路线,他们一味迁就把势匠所造成的环境,他们不去拣选一下,他们提倡的大多数是些花假虚套近乎开玩笑的东西,甚至如九节鞭、虎头钩、三节棍、流星锤、峨眉刺那些玩艺儿,都视为国宝。这些玩艺儿,除了在体育方面发生一些影响之外,不要说在现代的战场上毫无用处,就是在古代的战场上也不能发生一些作用。然而十余年来国家消耗了几百万鉅款,广设国术馆,其所提倡的,十之八九,是这些江湖玩艺儿,对于军国民教育,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推厥原因,最大的病根,由于领袖人物知的不够,所以对于武艺,应当提倡的却不提倡,不应当提倡的却大提倡,于是形成了一种无计画而瞎干的局面。他们虽则大声疾唿地叫喊着救国的口号,然而,事实上他们却让开玩笑的花假虚套和九节鞭、虎头钩、三节棍、流星锤、峨眉刺去救国!
  国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需要在种种方面去做挽救工作,这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现在,我人既发见过去无认识无计画的提倡,自然应该立刻加以纠正,这是一件不容犹疑的事。所以着者参考了世界各国的体育方法,认为中国的旧有武艺中,目前急切需要提倡的,以射艺、刺枪、击剑、擒拿、空手夺白刃、拳斗、角力等七项为最。
  一般体育家的传统观念,以为国民体育与军队体育,应该加以划分,而不应该混淆,这种见解虽未尝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我以为此一主张,极不适切于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至今尚未採用徵兵制度,现行的军训,并不是一种完善办法,在此种情形未曾变革以前,提倡体育,应该着重于军民两用的,才能适切本国的情形,尤其是目前的环境。
  这本目录,指引别人从事于这一部门国故的研究,并不是意在復古,而是要便利学者搜求古人累积的经验,与其体育方法,向新生的学术意义方面前进。
  不过,国故的武艺书中,只能供给研究者以一些应用技术,和一些体育资料,如果要把这些技术,洗练得使其合于时用,要把这些资料,组织而成为近代运动,需要有武艺修养,并有体育和军事知识的人们,起来做这一工作,并不是单单凭了这本目录内的图籍,可以尽其研究能事的,这一点,不得不在这里声明。
  这本目录,原来打算再费些搜求功夫,然后动笔写作的。自从卢沟桥变起,中国的典籍,随着敌人的炮火而丧失者,难以数计,即使再等几年之后撰述,然而此类资料,战前觅之尚不易,战后求之将更难,所以,不顾内容的简陋,决计把它出版问世,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书中所考的图籍,或见于史志,或载诸丛刊,或出于收藏,或录自书目,网罗之功,耗时虽短,而考订所资,有时专为其事,远走千里,身歷异国,故文献而外,博访周谘,兼以目验,区区五万余言,成之殆费十余载,此无非求心之所安,以期无负于一家之言而已。
  此书为上海市国术协进会出版,其所以不以国术名书,称为《中国武艺图籍考》者,这里不得不有一个说明。查国术这一名词,创始于李烈钧,其何所取义?现在未能问之于地下。依吾个人的推测,李先生曾经住过日本,他侨居的时候,或许见过日本的大相扑,到民国十六年,他与许多国府要人发起中华民国国术研究馆,大概他因为知道日本的大相扑名曰国技,所以他便把中国的武艺改名为国术,不久之后,又有人将其含义来扩充,遂成为中国民族体育的专称。
  术之一字,范围异常广泛,武艺可称之为国术,中国民族体育也可称之为国术,甚至围棋、象棋、麻雀、牌九之类,何尝不可称之为国术呢!国术的内包,广而无涯,以称武艺,根本是不通的。我人不能因其为伟人所创,或者因其有所根据,即便随声附和;也不能因其沿用已久,约定俗成,遂发生惰性的倾向而不是正,这是本书命名不愿随俗的理由。
民国二十九年七月七日 唐豪序于孤岛上海

凡例
  一、无论已刊未刻图籍,本书一概入录,唯以撰于清代者为限。已刊诸书,如取旧本影印、覆刻、翻版、改编者,附之当条。未刊诸书,以所知所藏所睹者为限。
  一、本书分诸艺,角力、手搏、擒拿,射、弹、弩、枪、棍,戈、戟、刀、剑、斧、干盾、狼筅、钂钯、器制、仪节、选举等二十类,其未为列类者,概入诸艺。
  一、凡一书包举数类者,除入诸艺外,并见各类,以便检查。内容庞杂者就其大体分见之。
  一、一书着录数目者,只举《史志》。《史志》未着录者,始举《补史志》。《补史志》未着录者,始举他目。数目不同者,并举之。同者,举其最早之目。未知最早之目者,举所知之目。
  一、入录图籍,除未详者外,大都标其存佚。
  一、入录图籍,每类皆依时代为之先后,如有误列,希读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订正。
  一、本书除依姚氏所立条目外,兼辨真伪,闢妖妄。
  一、书非全关武艺者,不标卷帙。目所未经卷帙不详者亦然。
  一、书有两歧,未能即为考明者,存之以俟博洽。
  一、旧目着录,只标姓氏,其下无撰字者,本书概题某某,不题某某撰,免蹈《通志》、《严悟射诀》误题撰人之失。
  一、撰人时代,除题明者外,其余凡称某代书目着录者,其人其书,即属某代。
  一、本书援引之文,多为节录,其充填之字,概加括弧,以资识别。
  一、武艺作家中,其事蹟无关国家及艺业者从略。凡捍御外侮之民族英雄、发扬蹈励之爱国志士、矢志兴復之前朝遗民、改进军器之技术人员、启迪后学之着述专家,则详其生平,不徒资考据,兼以兴观感。
  一、书中考证,有互相关联而散见数处者,不另标明。
  一、参考图籍,因处战时,多所未备,其有挂漏舛误,倘蒙读者见教,期以再版订正。


目录
诸 艺
角 力
手 搏
擒 拿










干 盾
狼 筅
钂 钯
器 制
仪 节
选 举

显示完整说明

商品标籤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