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目录
第一章 杨澄甫宗师经典论述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术十要
太极拳要点
论太极推手
第二章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功法要领及歷史源流与师承关系
第一节 太极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太极拳的功法要领
第三节 太极拳的歷史源流与师承关系
第三章 太极秘传八段锦和其他功法——太极拳运气练劲辅助功
第一节 太极秘传八段锦
第二节 其他功法
第四章 太极拳中架(一名「花架」)
第一节 中架拳式名称顺序
第二节 中架拳式动作图解及用法说明
第五章 太极拳老架(一名「小花架」)
第一节 老架的特点及其与中架的异同
第二节 老架拳式名称顺序
第三节 老架拳式动作图解
第六章 太极拳经拳论匯要
太极拳经
太极拳论
十三势歌
打手歌
十三势行功心解
杨氏太极拳老谱(共三十二目,四十篇)
杨班侯传太极拳九诀(共九篇)
杨健侯传太极拳拳理及要诀(共十六篇)
四字密诀
撒放密诀
五字诀
宋谱(共九篇)
无极歌
田兆麟老师答黄文叔先生问化劲发劲书
附录一 一帧弥足珍贵的老照片
附录二 太极拳赋
后记
内容简介
《杨氏太极真功》不仅首次披露了杨家极为珍视的八段锦和老架,而且对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功法要领和歷史源流等皆有详细的说明。其中关于太极拳功法要领的论述,体用结合,理法兼备,环环紧扣,完整一气,清晰地展示了太极拳如何由初学到练至大成的完整过程。这是孙以昭先生在师祖等人传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研究心得而总结出的理法,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序
太极拳为中国武术之奇葩,自创成以来一直秘密传授,外人一般难窥门径。清末,河北杨禄禅氏拜河南陈家沟陈长兴氏为师,尽得其技。后禄禅公携技北上,在北京与各路高手比武,名震一时。由于杨氏祖孙三代皆以授拳为业,辛勤传授太极拳艺,遂使太极拳术逐渐为世人所知。
笔者少时即闻太极拳之神奇,心嚮往之而不得。大学毕业后,经人引领,开始习练杨式太极拳。几年下来,感到颇有收穫。首先是体质有了明显改善,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其次是读书、工作精力充沛,不觉费力,故长期教读,身体未有不适之感;再次是习拳之后,气沉心静,可戒心浮气躁之毛病。这些使我对太极拳的功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引起了我进一步学习掌握太极拳技法要领的兴趣。
不久,我来到上海读研,研读之余,也一直在寻师访友。这期间我又结识了几位师友,对提高我的太极拳艺很有帮助,但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提高太极拳艺之不易和太极拳名师之难求。
2003年博士毕业后,我来到安徽大学中文系工作,来前已闻系里孙以昭老师太极功夫极佳,因此常留意在心。及见面交谈,乃知孙师上世纪50年代从学于着名的杨式太极拳家田兆麟先生,师祖辞世后,又得几位师伯指点,再加上孙师本人天资聪颖,勤于钻研,故太极功夫了得。
孙师系统地掌握了杨式太极八段锦、中架、老架、推手、散手、剑、杆等技艺功法。与其推手,常在人不经意间,即被发出丈外。我为其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于是投其门下,执弟子礼,而先生亦欣然接纳。
我先是跟着孙师学习杨式太极拳中架,然后习杨式太极八段锦。此间,我也一直跟着先生习练太极推手。先生教拳,对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技法皆有详细的说明,对太极拳理亦有深入的研究,就是对太极拳的歷史渊源以及目前太极拳界的现状亦有较深切的瞭解,故其讲解总能做到清楚明白,分析仔细透彻,评价恰当中肯,一些疑难问题经过他的分解、辨析后常常迎刃而解。
而先生又常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这样时间一久,学者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太极拳的认识和理解,其太极拳水准自然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先生上世纪60年代初毕业于復旦大学歷史系,后来到安徽工作。70年代末,调至安徽大学中文系任教,为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学科带头人。曾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先后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并着有数部专着。
先生不仅在学术上造诣颇深,而且对太极拳也十分喜爱,故其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辍,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不仅如此,先生还酷爱京剧,尤其喜爱姜派小生唱腔,其技法臻至炉火纯青之地步,并出有姜派唱腔光碟。
先生在其诗集《小卷葹诗稿》之《自述》一诗中写道:「学问乱弹(注:乱弹指京剧)太极拳,不离左右后和前。身怀至宝莫轻视,三合悠然享尽年。」其实,这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和最好的概括。
先生退休后,练拳更为勤奋,技艺更为精湛,然常感念田师之教诲,对目前太极拳的现状亦颇多感慨。为使杨式太极拳能发扬光大,先生决定将田师所传、杨家一直秘不外传的太极拳功法悉数公之于众,为增进人民大众的身心健康和丰富中国太极拳文化做一件有益的事。
因此,从今年春季开始,先生就着手本书的写作,至秋末冬初本书完成后,接着又拍摄拳照。
书中不仅首次披露了杨家极为珍视的八段锦和老架,而且对太极拳的理论基础、功法要领和歷史源流等皆有详细的说明。其中关于太极拳功法要领的论述,体用结合,理法兼备,环环紧扣,完整一气,清晰地展示了太极拳如何由初学到练至大成的完整过程。这是先生在师祖等人传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多年研究心得而总结出的理法,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而先生刚刚拍出来的拳照,松圆沉正,精神流动,同样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总之,本书的出版显示了先生豁达的心胸和呵护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相信它的出版一定会获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和珍视,也一定会为杨式太极拳水准的提高作出贡献。
弟子 魏世民谨述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作者简介
孙以昭,1938年生,安徽寿县人。1961年毕业于復旦大学歷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期进行跨学科大文化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着有《三合斋论丛》《庄子散论》等8部着作。2004年8月退休。是年出版诗集《小卷箷诗稿》,2007年又出版CD光碟《纯正姜韵——京剧名票孙以昭姜派小生唱腔选集》。五十一年来,潜心研习杨式太极拳,得田兆麟大师真传,对于太极秘传八段锦、老架、中架、推手、散手、剑、杆等均有很高的造诣,对于太极拳的功法亦有精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