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目录
篇首语
第一章 太极拳基本哲理浅论
第二章 太极拳三十七式动作诠注
第一节 太极拳三十七式动作名称
第二节 太极拳三十七式动作诠注
附录一 太极拳站桩
附录二 太极拳与易经
于无声处听惊雷(代序) 张全亮
赵琴先生诠释「太极拳健身和技击作用」的大作,即将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嘱我作序。我看了此书,联想太极拳的特点和赵芹先生数十年研摩太极拳的精神和成果,忽然有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悟。
《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学练太极拳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但又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难就难在对阴阳哲理的彻悟和应用。学练太极拳的主要功夫是研究阴阳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指导自己的练拳、技击乃至做人、做事。实践证明,彻悟阴阳尚属不易,运用阴阳之理正确指导自己的拳技和人生实践则更难。
拳论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阴阳之理是练太极拳者终生要苦学、深究、穷取的学问和功夫。古人之所以说「穷毕生之精力,难尽其奥妙」,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太极拳是一种轻柔、缓慢的运动,须经多年默默无声地苦练研摩,才能步入上乘。不能性急,不能眼馋,不能见异思迁,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一曝十寒。要按传统的规范要求,一招一式、中规中矩地练习。
太极拳有「十年不出门」之说,这虽然有点夸张,但却说出了太极拳的不同寻常的特点和成功的秘诀,即练得慢,见效(主要指技击方面)也慢。而正是由于这「慢」字,决定了太极拳是一个厚积薄发的特殊拳种,不能按一般拳种看待。
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可以说又快又好,这是社会公认的。但为什么达到使用(技击)效果却比较慢呢?这是因为学练太极拳好比建大厦。因为楼层高,跨度大,结构复杂,要经得起时间、地震、风雨等各种自然力的考验,必须有深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起步阶段、施工进度较盖一般平房或多层楼房要慢得多,往往开工好长时间,还出不了地皮,看不出眉目。但一旦基础打好,出了地皮,大楼就会一层层拔地而起,就会越来越壮观。
建楼分基础、主体、装修三大工程;学练太极拳也分着熟、懂劲、神明三部功夫。
着熟就是盘架子,打基础,是练知己的初级功夫。这个阶段需要风雨无阻、朝夕不停、反反覆覆地按传统的规范要求,把太极拳套路练熟、练好,把每个动作都练得中正、松稳、圆合。
所谓中正,就是在行拳过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的立身或平移运动时,头顶之百会穴与负重之脚的涌泉穴、鼻尖与负重之脚的大趾、尾?骨与负重之脚的足跟都要上下垂直相对;在做前俯或仰视动作时,要上下唿应,有球形运动之意念,保持球形中心半径不变。
所谓松稳,就是在行拳过程中,能做到招招式式保持周身关节的松拉状态,保持全身肌肉与骨骼之间、皮肤与肌肉之间的松离意识,且运动起来不摇不晃、不颠不浮、不急不躁,立如生根,坐如乘轿,行如流水,势如山岳。
所谓圆合,就是在行拳过程中,时时式式都要做到有清醒的关节运动意识。要把自己的身体比作一部装有万向轮的机器,圆转自如,无微不利,全身上下内外无缺陷、无凹凸、无断续、无滞点,举手投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要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和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的天、地、人的大三合。
所谓懂劲,就是练习推手,锻鍊听劲、问劲、发劲,研究实战技法。这是锻鍊沾连黏随、引进落空、化打拿发等技巧的提高阶段,这一段主要是练知彼的功夫。透过双人或多人的推手、技击实战练习,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的反应能力、皮肤的反射能力、全身的整合能力和捨己从人的亲和能力。要练得遇敌进犯能沉静、灵活、畅达。
所谓沉静,就是与人交手时能自然地重心下移,沉实不浮,使对方感到如推高山,如击大树,如涉深水,无能为力。遇敌进攻,不急不躁,不惊不慌,不轻不怯。纵遇山崩、地裂、虎扑、蛇缠而能冷静、清醒,从容不迫,胸有成竹。进退、攻防,身如江河,脚若漩涡,手似漂凌(江河中流动的冰块),动中寓静,静中寓动。
所谓灵活,就是应物自然,周身处处有活力,有生气,有眼睛,有灵气,不死板,无呆滞,能洞察秋毫,旋转自如,应随万变。与人交手,周身处处如陷阱,踏之则陷;周身处处如翻板,按之则翻;周身处处如弹簧,击之则反;周身处处如轴承、如电门,推之则转、触之则击。敌力着我身,让其感觉如一把珍珠落玉盘,静则倾,动则翻。
所谓畅达,就是在与人交手时,要有神充天地、势满寰宇的气势。进则由脚而腿、而腰、而肩、而肘、而手,完整一气,如气蒸腾;退则由手而肘、而肩、而腰、而膝、而足,节节贯穿,如水洇沙。发力要气贯四梢(髮为血之梢、舌为肉之梢、齿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意入彼骨,力达天穹。击打要知矢赴的,如风似电,如浪惊天。
神明是太极拳的最高阶段,它要求做到空无、神妙、如云、似水。
所谓空无,就是无形无象,全身空透;无我无他,无思无虑,无招无势,其小无内,其大无外,来力无着,天人合一。
所谓神妙,就是随心所欲。化打神奇如梦幻想,妙手一运一太极。
所谓如云,就是上如行云,随风成形,让人无法触摸。
所谓似水,就是下如流水,随境而变,让人无法依靠,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极高境界。
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见效缓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极拳化、打、拿、发全都要求后发制人,捨己从人,先化后打,化净再打,合力击发。不许主动攻击人,不准以力欺人,宁输其力,不输其理。其谋略是引进落空、落井下石、助人为乐,用意不用力,全凭心意用功夫。
太极拳是头脑功夫;是哲理性拳术;是不伤自己、不伤别人、不伤和气的文明高尚的拳术;是富含多种文化、科学知识的文化拳术;是有理、有力、有节,以德服人、以艺取胜的大智大勇的拳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对方犯我,我以高超的技艺和奇妙的战术,使对方感到无能为力,无所作为,受击而无怨、跌翻而自责。太极拳不但不主动攻击他人,还要求在受到他人攻击时不反抗、不还击、不报復,而是顺势调身,使对方败于自己的惯性。对方失败,不但对我无怨无怒,且感到心服口服,惊奇不解。还会使双方都产生一种有益的思索。可以说,太极拳是一种促进人类文明进化的、共建和谐社会的在最高层次上把修身养生防身融为一体的文化体系。要掌握它谈何容易!与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脚、你用力我反抗的一般技击术怎能相提并论?与一般常人对技击格斗的认识怎能相合?
要掌握这种高深而又奥妙的技术,必须学会顺天性抑本性。天性是先天自然之规律,本性是父母基因和后天人文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内部因素。人生下来从吃奶开始就练使劲。成年以后,无论做什么工作、干什么事业和做什么动作都必然要努气用力、争强斗勇。要把这种习惯彻底改掉,养成遇事不怒气、不用力,学会用对方之劲,使对方之力,合对方之意,助对方之势,那是很不容易的。须经过多年反覆磨鍊,明悟其理,熟练其技,才能实现这个返还。
这就好比一种旧的习惯势力,改了很难,改了有时还易復发。处处顺天性难,抑本性更难。受父母基因影响,有的孩子天生顽皮、好斗,有的天性怯弱、绵顺。顺天性抑本性要经过长期的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能有所改变。这是一项很费时、费神的工程。
太极拳在技击方面见效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学方法尚不科学,需要改进。可以把练和用紧密结合。现在教太极拳的老师多半只教练,不讲每式的用法。再就是讲用法时,只讲推手,不讲击打,好像太极拳的技击就是推手。其实太极拳技击和其他拳术的技击一样,富含点、打、拿、发、摔等各种技击方法。其中的发是各种击打技术中最高难的一种。但是如果只练推手,忽视其他击打方法的练习,那就会走偏,就会在快速多变的技击实战中处于呆滞、受击的被动地位。应该练得能打能发,宜打则打,宜发则发,打中有发,发中有打,灵活多变,顺其自然,心想势成,才能体现出太极拳的技击精华。
把话题拉回来。赵琴先生1926年出生于北京,满族,正白旗,觉罗氏。学生时期曾参加过远征军,赴印、缅战场抗日,负过重伤,九死一生。「文革」期间挨过批斗,受过很多磨难。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工厂当技工,做机械加工工作。由于他刻苦钻研,因而能熟练操作各型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等。后他又自学成才,成了一名机械工艺设计师,参与设计、制造了645型旅游客车、中国第一台食品速冻机等,受到有关部门的表扬和奖励。多年苦难生活的磨鍊,使他练就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
2005年他患了脑部带状疹,头痛难忍,昼夜难眠,多方治疗无效,至今尚未彻底痊癒。一位80岁的老人,患如此重病,仍坚持到公园教拳、研究推手技艺、着书立说,其毅力可谓惊人,其精神堪称楷模。正是这种良好的性格,使他钟爱太极拳,三十年如一日不停步、不回头,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多年的金属加工和机械工艺设计工作,使他养成了干事细緻认真、一丝不苟、重视过程、重视规范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种良好的作风与精神,恰与吴式太极拳在体、用上所严格要求的中正安舒、规范合度、缓慢轻柔、松静不浮、圆润细緻、如水洇沙、节节贯穿等拳术运动特点极相吻合。他以加工精密机件的细緻入微的精神和方法来研练太极拳,对太极拳的每招每式的运动轨迹、方向、意念都研究得极为深细。他把王培生老师的吴式太极拳37式,一招一式都拿出来,刻苦研练,反覆玩味,深刻体悟,广泛交流。把王老书上写的、课堂上讲的、示范时联想发挥的,都一一记录,在实践中反覆证实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他忠于传统,又善于独立思考,所以他对吴式太极拳在练用上的体会是极为深刻的,他讲太极拳的练与用,往往语出惊人。
赵琴先生对太极拳拳理的认识和实用技法研究已臻上乘,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今天他把经过三十年苦练、深悟的心血结晶《半瓶斋诠注〈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贡献出来,实是太极拳界的一大幸事,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特别是推手爱好者提供了一把打开太极拳神秘殿堂的钥匙,对推动太极拳运动的深入发展是一大贡献。认真阅读这本佳作,有如拨云见日,会使你看到太极拳的庐山真面目,会使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张伟一序
在北城元大都花园,总能见到一位教练吴式太极拳的儒雅老者,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他鹤髮童颜,神采奕奕,授拳传艺。他以精闢的理论阐释论述传统拳术练、体、用方法之精义;用严谨系列的训练方法和准则,无私地教诲学子;用启悟式的口传心授教练方法,使学子们做到「明理知法,按法修炼,层层递进,艺境昇华,井然有序,招法能以形鉴真,层层艺境分明」。他就是八十有一的太极拳名师赵琴(芹)先生。
赵芹是太极宗师王培生20世纪80年代初的入室弟子。在1999年第9期《精武》杂志的吴式太极拳专辑上发表了《太极拳与易经》的论文,反响强烈,并被海外武术杂志转载。他生平酷爱体育运动,晚年则以习拳练武为乐,是崇文区太极拳代表队队员。为追求传统太极拳真谛,专心习研吴式太极拳。拜师前后,曾8次自费参加老师在省内外办的辅导班,习练太极拳三十七式,并在老师上大课时主动与老师接拳餵招试法,体会攻防之术,「取法为上,得知唿中」。近几年添齐音像设备,研磨武术前辈名人拳术,不断地使自身内外器官同一意嚮往道而归于朴,使习拳齐同如一而归于「道」境。
在「半瓶斋」里,赵琴与「黄金搭档」(老伴)「看经文、读文史、会拳友,试法过招」,他们不仅有「以文观法」之智慧,更擅长「以形鉴真」之才能。在三十七式原着总纲的基础上,结合「三导」「三多」(易导、生理导、经络导;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大视野地阐发述明,完善三十七式「言犹未尽」之处。诠注三十七式也是师兄弟和习练者的传承需求。「半瓶斋」主人翁做到「常后而不先,常应而不倡」,予人之所思,授人之所想的求实治学美德。修炼者如能从中读懂、读通而又得其要旨,就会步入「长生有道,护身有术」的武术境界。
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半瓶斋序
笔名半瓶斋者,源于老北京俚语「并瓶子醋」也,意即对某项知识不甚了了、一知半解的讽语。我取此笔名,貌似谦虚,实际上还是有些自我夸张,引两事为证。
第一件,我的师爷杨禹廷老先生(吴式太极拳宗师)在晚年曾讲:「培生(即王培生老先生,是杨师爷门下的掌门大弟子)仅得了我前半生的东西,我后半生的东西没给他,他也够用了。」
第二件,我的老师王培生老先生(吴式太极拳大师,太极五虎之一,武林中之高手),他老人家在晚年曾说:「李和声(我们的大师兄)得了我百分之二十的东西……」
以上两番话,我这名不见经传的、习拳不足三十载的后进入室弟子,能得前辈的技艺多少?充其量,仅一瓶子底儿而已。
由王培生老师编写、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一书(正体字版,大展出版社出版),比较深入地介绍了太极拳的一些内涵,但还是言犹未尽,有所保留。
保守、不外传,甚至传子不传女等落后观念,是武林界,甚至是中国人的一个陋习,以致将一些民族瑰宝、绝技认作奇货可居,最后带进棺材、火葬场了事,成为千古憾事,令人痛心。
当然,在旧社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之一说,老前辈的苦衷,我们可以理解,但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这一代人,就应改此陋习。但是不然,今天有比我年纪还轻的人,稍有点名气,也还抓住这陋习不放,就令人费解了。我为人愚鲁。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写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愿以一得之见,奉献给太极拳的同好者。
我从1980年起,二十余年来,从未在王培生老师面前吃过小灶、口传心授过,只是不断追随参加老师的开班授拳听大课。把老师的授课总纲归结为三点:
一是东方易学阴阳哲理;二是西方生理学的交互神经的对应点;三是内经的经络穴位。
我把这三点结合起来,不断深入解析、规范。对吴式太极拳三十七式的一百七十八动,动动进行了诠释。这里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故弄玄虚,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反覆进行实践得来的论述,但不是结论,结论尚待我这抛砖引玉之举,引起同门同好的共鸣,共同切磋,不断修正,使太极拳这一民族瑰宝发扬光大,不要使太极拳误入太极体操、太极舞蹈的歧途中去。
我今年已83岁,名利对我都是身外之物,是为序。
半瓶斋主 赵 琴
作者简介
赵琴,1926年出生于北京市,满族,正白旗,觉罗氏。1937年日寇佔领北京,他不愿过亡国奴生活,流亡南下,就读于大西北的六盘山右的国立十中。抗战期间,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安置来自沦陷区的流亡学生,设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和西北联合大学,同时还设立了22所流亡中学,即国立一中到国立二十二中。当时校舍非常简陋,多利用当地的庙宇和祠堂,生活非常清苦。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工厂当了一名机械工人,并函授自学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专攻金属切削专业,能够熟练操作各型车床、铣床、刨床、磨床,成为一名八级技工。
1958年独自设计制造出空压机、曲轴专用机床以及大型电机锭子专用机床。
1962年调入技术科,编制了86千瓦直流电机全部工艺,并设计了工装设备。
1966年「文革」期间,屡受批斗,并被逐出技术科,当了搬运工,从事重体力劳动。
1978年调回工艺技术科。1984年作为主要设计者研制645型旅游客车获得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5年退休。
1986年,受聘参与中国第一台食品速冻机的设计研制工作,负责机械传动部分的设计及整机制作工艺。
1978年,参加太极拳辅导站的太极拳学习,后成为崇文区代表队成员之一,先后获得两届北京市太极拳团体冠军。
1980年起,从王培生老师学习吴式太极拳,先后掌握了37式吴式太极拳、83式老架、太极刀、太极剑、太极推手、干坤戊己功等等。随老师习拳8年后,于1988年正式拜师入门。
1989年,协助师兄李和生接办东方武学馆并担任授课工作。1990年到江苏淮阴市,办班传授吴式37式太极拳等;同年又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等地开班教学。1991-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办班传授吴式37式太极拳及老架83式太极拳。
2004年被聘为杭州市吴山太极拳协会专家顾问。
2005年被聘为北京大兴鸣生亮武学研究会高级顾问。
2006年被聘为第五届北京市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会长。
在王老师同意下,先后收有海内外弟子多人;小松琦已也(日本)、今雄尔(日本)、朴钟学(韩国)、朴钟球(韩国)、黄立新(南开大学博士生)、陈友元(南开大学本科生)、王同元(技师)、俞克贤(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