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首页 > 五术书籍 > 医药保健 > 黄帝外经
您的购物车中有 0 件商品,总计金额 NT$0元。

浏览纪录

黄帝外经

prev next

黄帝外经
  • 商品编号: yqz6598
    出版社: 元气斋
  • 作者: 张岫锋,冯明清,刘淑华
    出版日: 2017/12/01
    ISBN: 9867596595
    ISBN13: 9789867596598
    商品状态: 一般
    页数: 475
  • 定价:  NT$450元
    匯率参考:  换算成人民币
  • 优惠价:  95 NT$428元
  • 商品库存: 1
  • 购买数量:
    商品总价:
  • 点击数: 8991
    会员评价: comment rank 5

商品说明: 

《黄帝外经》全书分九卷八十一篇,在汉代和《黄帝内经》同时传世,内容都是从歷代医疗与养生经验中整理而成。其可贵处在丰富了《内经》的理论,共同形成扎实的中医理论体系,因此被列为「医经七家」之一。

前 言:《黄帝外经》首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很多人一看到《黄帝外经》之名,就很讶异地说:我只知道《黄帝内经》,从来不知道还有《黄帝外经》。其实这很正常,即使钻研传统医学多年的中医学教授也可能只闻其名,而从来没有看过此书;这也正是我们花费庞大心力挖掘、考证、出版的价值所在。
《黄帝外经》在汉代已和《黄帝内经》同时传世
  事实上,《黄帝外经》早在西汉时已被史家称为「医经七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右医经七家。」亦即以黄帝内、外经,扁鹊内、外经,白氏内、外经以及旁篇,共称为「医经七家」;《黄帝外经》就是其中之一。《古代医籍考》也说:黄帝内、外经「犹〈易〉内外卦、〈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及〈韩非〉内外诸说」,有内无外,即非全书。一九九二年编纂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医学》,在《黄帝内经》条目下,也重新肯定:「《汉书·艺文志》另有《外经》书名,内与外只是区别相对而言。」
  由上述资料可知,《黄帝外经》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和《黄帝内经》同时传世;只是不知道是何原因,此后的史书均未再提及《黄帝外经》。对《黄帝外经》虽经多方查找,总是求之未得。直到五○年代,才在天津市卫生职工医院图书馆发现了陈士铎口述手抄本《外经微言》。一九八四年,中医古籍出版社特别影印了五千册,并在《前言》中写明:「《外经》之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书早佚。《外经微言》原题『歧伯天师传』,陈士铎所述为后人託名之作,撰者无可考。」因此有人疑为「伪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一九九九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陈士铎医学全书》,其中的《校注说明》写道:「《外经微言》,今所存者仅一种清抄本,现藏天津市图书馆(实为天津市卫生职工医院图书馆)。全书九卷,卷首题『歧伯天师传,山阴陈士铎(号远公,又号朱华子)述』;……本次整理,即以此作为底本,并参照《黄帝内经》等以为校资。」经过这几年来,集合了对古今医学、典籍卓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之力,方才整理成本书,可以说得来极为不易。
《外经》、《内经》互为表里
  《黄帝外经》的可贵之处在于与《黄帝内经》互为表里,在不少方面丰富、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医理论体系。
我们只要从以下几个观点就可以看出其价值所在:
1.《外经》补充了阴阳五行学说之不足
《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主张以天地、万物之阴阳「合于人身之阴阳」(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而普受认同,也奠定了中医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外经》则进一步阐扬阴阳颠倒、生死顺逆之理,具体说明「阴阳互根」的关系,同时探讨「阴阳之原」在养生、医疗中的实际运用,可以说正好补充了《内经》阴阳学说中较为不足的部份。
此外,《内经》将阴阳和五行结合在一起,即所谓「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脏六腑,亦有所藏,四时八风,尽有阴阳」(《灵枢·官能》)。
《外经》则用具体的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明抽象的阴阳颠倒概念;譬如「顺则生,逆则死」、「顺生不生,逆死不死」,以及「顺中有死,逆中有生。」既讲五行生克之常,又讲五行生克之变:「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不全生,克不全克;生畏克不敢生,克畏生不敢克」,淋漓尽致地阐明了阴阳五行的关系,对养生、医疗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为性命双修的养生学说奠定坚实基础 《内经》主张:「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心性作用为养生的主导,因此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指明以「顺四时」、「和喜怒」和「节阴阳」为养生纲领;更具体地说,就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比较起来,《外经》更重视心性的修养,譬如在《阴阳颠倒篇》中主张「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无思虑营营,乃可以长生。」因为「至道无形而有形,有形而实无形;无形藏于有形之中,有形藏于无形之内,始能形与神全,精与神合」,所以在《命根养生篇》中主张:「精即人之命根。……然而制精之不动,仍在心之寂也。」事实上这就是「性命双修,重在修性」的养生理论,为传统学说「人身自有长生药,三味大药精气神」中的「精气神」之说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
3.非常清楚地阐述脏象、经络学说及其之间的关系,主张以「六脏七腑」补充「五脏六腑」之不足。《外经》中以《肺金篇》、《肝木篇》、《肾水篇》、《心火篇》、《脾土篇》、《胃土篇》、《包络篇》、《三焦篇》等十多个篇章,具体地阐述五脏六腑与五行之间的关系,以及脏腑病变的治疗原则。例如在《经络阐微篇》中主张,除了《内经》所强调的五脏六腑理论之外,在实际诊治时又不妨「以胎胞为另一脏,以包络为另一腑」,也就是以「六脏七腑」为养生与治疗方向。这个「六脏七腑」之说也受到《内经》认同,但为什么过去一直称为「五脏六腑」呢?岐伯的解释是:「心、肝、脾、肺、肾五行之正也。胞胎非五行之正也,虽脏不以脏名之。」而「大肠、小肠、膀胱、胆、胃、三焦、包络,此七腑也。遗包络不称腑者,尊帝耳。」陈士铎在在《辨证奇闻.中寒》中提到,他每在临证时运用《外经》所强调的「六脏七腑」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结果每获奇效。有时甚至「一剂奏功,阳回而阴邪立散。」(详见陈士铎),由此可见,《外经》丰富了《内经》脏象学说的内容,在诊疗与保健方面更具效益。除此之外,在经络学说方面亦有所说明。譬如《内经》中明确记载了十二经脉和督、任、沖三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病候。而《外经》非常详尽地以《经络相行篇》、《经脉终始篇》、《经气本标篇》和《考订经脉篇》等篇章,补充了《内经》的经络学说,使其更臻完善。
4.详述「命门学说」及其补养之道
《内经》中有六处提到「命门」一词,指的都是「两目」,而且多数轻轻带过。《外经》则以《命门经主篇》、《小心真主篇》、《命门真火篇》、《命根养生篇》等篇章,详细说明其特出之处,如「主在肾之中」、「命门为十二经之主,有此主则十二官治,无此则十二官亡。」丰富了命门学说。
  总之,《外经》和《内经》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共同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其在中医理论上的地位和价值不容忽视。这也是我们力主编写《黄帝外经浅释》的重要原因。考证力求严谨、客观
  在考虑编纂《黄帝外经》之前,最重要的是考证工作。因为过去一直有人提到,《外经》一书「乃陈氏托其名以阐发自己的医学思想」,为了确认这样的推论是否正确、公允,我们做了很多功课。结果发现,不久前「重见天日」的《黄帝外经》一书,出自陈士铎的《外经微言》清抄本,而《外经微言》包括两大部份:主要为陈士铎所引述的《外经》,加上他个人意见的《微言》;也就是说《黄帝外经》原本就已存在,只是经由陈士铎之手流传下来而已,也许依照过去医家的习惯,可能在一些语意不明处稍加註明,或更动一两字(虽然在《黄帝外经》一书中看不出有此现象),再另以一个篇章「微言」一下,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是「托名之作」,亦即不会因此而减损其价值。我们之所以敢做这样的论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1.陈士铎对着述的署名十分认真。有的称「着」,有的称「述」,有的称「敬习」,有的写明是别人的着述。如:
  《石洞秘录》署:山阴陈士铎远公甫敬习。
  《洞天奥旨》署:山阴陈士铎敬之甫号远公着。
  《外经微言》署:山阴陈士铎号远公又号朱华子述。
  《辩证奇闻》署:陈士铎远公父原本,甯乡文守江南纪氏敬述。
  (着重点均为笔者所加,下同)
  陈士铎曾经表示,他的着作有相当一部份「得之于异人」,故而称「述」;如《辩证录·自序》说:「铎,尼山之弟子也,敢轻言着作乎?闻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再如,他在《辩证录·凡例》中写到:「歧伯天师传书甚丰,而《外经》一编尤奇。篇中秘奥,皆采之《外经》,精鉴居多,非无本之学也,铎晚年尚欲笺释《外经》,以求正于大雅君子也。」 由此可知,陈士铎晚年所写的《外经微言》只是整理、保存了《外经》原貌,再加上一点自己的意见,所以称「述」。
2.陈士铎为《外经》所作「微言」,皆与自己的医疗实际经验有关,可以说是真实感受,因此下笔充满自信,例如:在《经络相行篇》之后写道:「十二经走手、走足、走头、走腹之异,各讲得凿凿。其讲顺逆不同处,何人敢措一词。」如在《顺逆探原篇》之后写道:「顺中求生,不若于逆处求生之为得也。」似不如《外经》本文所讲「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那么全面。可见「微言」只是他的见解之一。他对别人所传的《外经》文字,也不是一味贊同。如对《红铅损益篇》中所谓「方士采红铅接命」之说,即提出质疑:「红铅何益于人?」从这些语气看起来,陈士铎应该不至于在写了《外经》之后,再「微言」来批评自己;也就是说《外经》系古人之作,他只负责传承,个人意见则发表在「微言」之中。<
3.综观《外经》内容,很多观念都曾经出现在典籍之中,比如《阴阳颠倒篇第一》的「广成子答黄帝问」,老早就出现在《庄子》;而《善养篇第七十四》介绍的「养阴养阳」之说,可说与《内经》同出一源,而且早在汉唐时即被养生学家互相授受。类似的内容还有不少,显见《黄帝外经》与《黄帝内经》可能为同时期之作。
  如果上述的分析为真,那么陈士铎引述、传承《外经》,使这些早就存在的保健养生理念得以发阳光大,不但不宜怀疑,而且可以说功不可没。
  陈士铎的传承功不可没
  由于可资佐证的文献还是有些不足,因此陈士铎在《外经微言》中保存下来的《外经》文字,目前尚无法肯定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外经》原貌;然而不管有无更易其中的一两个文字,或即使真是「托名之作」,其实亦无损于陈士铎的传承功劳与价值。因为:
  1、古时的「托名之作」相当常见,譬如大家熟知的《黄帝内经》就不是岐黄原着;何况古时候不但不讲究着作权,还要谦虚、避讳,编纂成书之后总要说「不敢贪天之功以为己功」,或「不敢掠人之美」,而冠上「述而不作」之名。如果是古代医疗和养生理论精华,就假託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名,以增强其权威度;这方面可以《外经》和《内经》作为代表性作品。也就是说「托名之作」为古代的着书惯例,后人所要关心的应该是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是否具有时代意义与参考价值,而不用太在意真正的作者。
  2、可以肯定的是,《内经》和《外经》在汉代以后都做了不少改动,例如唐代的王冰和南宋的史松,就曾对《内经·素问》和《内经.灵枢》做过较大幅度的改动和增补。《外经微言》中保存下来的《外经》文字,的确有后代改动的痕迹,也增加了道家的内丹词语。但一部千古流传的着作,本来就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应用下去,随着时代演变与技术上的突破,有些人对于原文中的不明之处,巧妙地略加增删调改,反而有利于后人的深入研究;虽然未完全忠于原文,但瑕不掩瑜。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黄帝外经》的理论就和《黄帝内经》一样,都是从歷代医疗与养生经验中整理而成,传承至今,实属不易。对其内容,凡符合当代科学原理,又能指导当今实践的,都应视为精华,继承发展;反之,则加以扬弃。对于那些在理论上一时说不清楚,但在实践上还确实有用的东西,不妨放在较长的歷史时期内继续检验,也不要轻易加以否定。比如,在《内经》和《外经》中最早提出的经络系统及其功能,西方医学一直不予承认,认为「经不起人体解剖的检验。」可是千百年来,中医根据这套经络理论,採用针灸穴位和按摩等手法,确实治好了无数疑难杂症;在寻常疾病的疗效上更无不待言。尤其六○年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发明了电击机械探测法、皮肤电阻探测法和电击声音探测法(主角为研究员祝总骧)之后,终于探明了多数经络的存在及其走向,也证实其理论与内、外经的所记载的完全一致。同时证明「人在停止唿吸后,经络也随之消失」,所以如果用当代的解剖学原理,根本无法检验、解释经络存在的事实。一九九七年,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经络生物物理学报告会」上,祝总骧应邀作了长达二百分钟的报告,引起国际轰动。当时着名的《中国科技史》作者,九十多岁的英国剑桥大学名誉会长李约瑟博士就感动地说:「我曾预言,经络之谜将由中国人自己解开。有幸言中,实是我余生之幸。」
  当然,就目前来看,《黄帝外经》虽已出土,毕竟不是最原始的篇章,我们很期待真正的《外经》珍本能很快出现;更盼望当代的有心人能像唐代王冰、南宋史松那样,对《黄帝外经》的研究下一番苦功,搜集更多资料,进行鉴别、整理,使其更加完善。如此一来,内、外二经珠联璧合,惠及当代,应足以造福人类。

编纂《黄帝外经浅释》编纂工作缘起
  二○○二年初,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传统养生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淑华,提出要为《黄帝外经》进行注释。她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市轩辕黄帝故里,一九六四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名师高徒」班,受到着名中医学家吕炳奎、吕承全、崔雨生、刘国良等教授指点,对中医男科造诣尤深。她既盛赞《黄帝内经》的中医理论,又期望早日将《黄帝外经》注释出版。从收集、选定版本、动员编写力量,组织审稿、定稿,到提供经费支持,不遗余力。她的创议和行动受到该所所长张岫峰和全所同仁的一致贊同和支持。
  二○○三年八月三十一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传统养生学研究所制定了《关于做好〈黄帝外经〉注释工作的意见》。其主要内容大意是:拟用一年时间做好《黄帝外经》的注释出版工作。…当代熟悉古代医学文献的专家学者已经硕果仅存,如不努力做好发掘、整理《外经》的工作,致使《外经》从此失传,既愧对于先人,也有负于后人。由于传统养生学研究所的人力有限,为了使内、外二经珠联璧合,惠及当代和后世,因而商请北京、绍兴和河南中医学院多位学者专家共襄盛举。
  《黄帝外经浅释》编委会的成员包括(以姓氏笔划为序):河南中医学院教授韦大文,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原河南中医学院副院长冯明清,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孙凯飞,原北京光明中医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传统养生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淑华,河南中医学院副教授朱现民,少林武术学院校长朱天喜,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全国医古文研究会副会长许敬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学者陈永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传统养生学研究所所长张岫峰,河南中医学院毕业中医师张俊峰,河南中医学院教授周发祥,黄河水利委员会高级工程师赵毓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着名学者唐茂荣,郑州大学资讯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徐江峰,河南中医学院教授韩志贞、袁占盈,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主任董汉良,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游高原,河南中医学院教授樊文友,河南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樊学中;而由唐茂荣任编委会主任,孙凯飞、袁占盈任副主任。
《黄帝外经浅释》注释工作的分工是(以卷次为序)
前言 张岫峰
第一卷 张岫峰 刘淑华
第二卷 朱现民
第三卷 冯明清
第四卷 樊文有
第五卷 韦大文
第六卷 周发祥
第七卷 董汉良
第八卷 董汉良
第九卷 董汉良
  由张岫峰、冯明清、刘淑华任主编,董汉良、樊文有、韦大文、周发祥、朱现民任副主编。聘请许敬生教授任主审。
  全书脱稿以后,二○○四年十月,由新密市黄帝宫承办,于轩辕黄帝建都之地——新密市黄帝宫,召开了《黄帝外经浅释》评稿会。会议本着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提倡争鸣、不作结论,以及互相学习的精神,对每个人的初稿进行互审互评,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由原作者再次进行修改。但又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尊重各卷撰稿人的着作权。不过在评稿会后,由于各种原因,总撰工作遇到一些困难,故本书后期的编撰工作委由郑州大学徐江峰副教授独立完成,谨在此郑重申明,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为集体编写,由于撰稿人的理论、文字能力和生活阅歷各不相同,为了尽量在异中求同,故订定《凡例》作为参考。
  订定《凡例》以期异中求同《凡例》如下:
  一、以去粗存精、古为今用为原则,求真务实,但理论创新。
  二、以医务工作者和中医理论爱好者的观点为主,兼顾天文、生命、思维等科学司想,使注释工作达到雅俗共赏;力求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三、版本以《陈士铎医学全书•外经微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中的《外经》为正文底本,参照中医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陈士铎《外经微言》(手抄影印本)中的《外经》正文。注释者如发现底本中的文字仍有讹误,可在括弧内註明。
  四、体例一律以《外经》正文集中排版,并加以注释,将陈士铎为《外经》所写的《微言》另行排版,作为《黄帝外经浅释》附录一,以纪念他对《黄帝外经》的传承之功。另外制作《黄帝内、外经篇目对照表》作为附录二,以显示内、外经互为表里、互补的特色。
  五、注释原则为尊重原着,释古正古;贴紧《外经》的医疗和养生两大主题。不必全译,以免误解或限制原意;也不做面面俱到的注释和繁琐的考证,以免沖淡主题。每篇的注释应分题解、注释和浅释三个部份。
    「题解」:每篇标题的解释。
    「注解」:对文中关键而难懂的字词加以注释,要求准确、扼要、简明,以使读者能读懂原文为原则。
    「浅释」:抓住每篇的重点、难点或疑点,尽可能运用现代科研成果,使用当代语言作出解析。力求写明:本篇讲的是什么问题,重点在哪里?对当代的医疗和养生具有什么意义?有没有不易理解的难点或疑点?有无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注释者可以写出自己的意见。要注意与《内经》有关内容相对应,写明《外经》在哪些方面有所补充、完善,哪些方面尚嫌不足。
  有了这些共识之后即分别进行,于今总算完成;从刘淑华开始提议有系统编写开始,总计花了四年多的时间,与当初打算一年内完成的计划相去甚远。由于「慢工出细活」,所有看过初稿的人都觉得甚有价值,差堪告慰。
  本来这部书已谈妥先在德国出版,但笔者认为中华文化的精髓理应造福中华子孙,因此力主先在台湾出版。由于笔者曾有三本养生书在「元气斋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合作愉快,因而在徵得其他编委的同意之后,决定让这部巨着优先在台出版,发行全世界,希望所有炎黄子孙与喜爱华夏传统文化的人,都能因此书获益,更有助于养生保健,那才是我们的最大心愿。
  此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指导与帮助,并蒙古籍研究专家余瀛鳌先生亲自审稿,并写出评语,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注释者较多,各篇在文风、体例以至学术观点方面均不尽一致,恐怕全书的疏忽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不吝指正。

目录

《黄帝外经浅释》
第一卷
阴阳颠倒篇第一
顺逆探原篇第二
回天生育篇第三
天人寿夭篇第四
命根养生篇第五
救母篇第六
红铅损益篇第七
初生微论篇第八
骨阴篇第九
第二卷
媾精受妊篇第十
社生篇第十一
天厌火衰篇第十二
经脉相行篇第十三
经脉终始篇第十四
经气本标篇第十五
脏腑阐微篇第十六
考订经脉篇第十七
包络配腑篇第十八
第三卷
胆腑命名篇第十九
任督生死篇第二十
阴阳二蹻篇第二十一
奇恒篇第二十二
小络篇第二十三
肺金篇第二十四
肝木篇第二十五
肾水篇第二十六
心火篇第二十七
第四卷
脾土篇第二十八
胃土篇第二十九
包络火篇第三十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
胆木篇第三十二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
大肠金篇第三十四
小肠火篇第三十五
命门真火篇第三十六
第五卷
命门经主篇第三十七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三关升降篇第四十一
表微篇第四十二
唿吸篇第四十三
脉动篇第四十四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
第六卷
诊原篇四十六
精气引血篇第四十七
天人一气篇第四十八
地气合人篇第四十九
三才并论篇第五十
五运六气离合篇第五十一
六气分门篇第五十二
六气独胜篇第五十三
三合篇第五十四
第七卷
四时六气异同篇地五十五
司天在泉分合篇第五十六
从化篇第五十七
冬夏火热篇第五十八
暑火二气篇第五十九
阴阳上下篇第六十
营卫交重篇第六十一
五脏互根篇第六十二
八风固本篇第六十三
第八卷
八风命名篇第六十四
太乙篇第六十五
亲阳亲阴篇第六十六
异传篇第六十七
伤寒知变篇第六十八
伤寒异同篇第六十九
风寒殊异篇第七十
阴寒格阳篇第七十一
春温似疫篇第七十二
第九卷
补泻阴阳篇第七十三
善养篇第七十四
亡阳亡阴篇第七十五
昼夜轻重篇第七十六
解阳解阴篇第七十七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
从逆窥源篇第七十九
移寒篇第八十
寒热舒肝篇第八十一
附录
一、 陈士铎在《外经微言》中为《外经》所写《微言》
二、《黄帝外经》与《黄帝内经》篇目对照表
三、《黄帝外经》与内丹修炼理论

显示完整说明

购买过此商品的人还购买过

商品标籤

新编石室祕录(奇医治奇病128法)

新编石室祕录...

95 NT$428元
仲景全书《伤寒论‧金匮要略》

仲景全书《伤...

9 NT$720元
王公阳宅神断‧金马玉堂宝鑑合编

王公阳宅神断...

9 NT$720元
世补斋医书全集

世补斋医书全...

95 NT$646元

会员才可增加商品标籤

会员评论(共0条评论)

  • 目前没有任何会员发表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会员帐号: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