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民间信仰是臺湾汉人地方宗教文化底蕴的重要成分,地方社会的运作中充斥着民间信仰这个潜臺词。对于臺湾民间宗教文化的认识,若是仅靠媒体的报导或有限的亲身经验,很可能只停留在「8+9」、烧香拜拜、庙会热闹活动等刻板印象;这些印象看似具象、让人习以为常,但个中灵力的真伪及信众的疯狂程度,又常给现代人一种神祕与莫名的距离感。本书提供的社会科学解读,有助读者跳脱片面及刻板印象的窠臼,获得多元又不失全貌视域的科学性理解,从而能够理解为何民间信仰能「去中心却成整体」、「虽传统却又后现代」。
宗教社会学长期以来习惯从信仰来定义并理解宗教,忽略了仪式及仪式的物质性具有更多的潜能。本书透过大量的田野观察与资料分析,从「境」、「进香」、「阵头」、「建庙」这四个重要的向度切入,论述为何「仪式」是理解臺湾汉人民间信仰内涵的锁钥,并且在分析中提出「隐喻运作」来捕捉民间宗教文化的核心运作。本书尝试阐述这些奠基于仪式之上的多元隐喻运作,如何创造了许多外溢的抗拒力,以及「宗教」与「非宗教」之间的异质共构,成为说明民间信仰在现代进行扩张、传散又相互连结为一整体的密码。这个密码同时解答了,在现代治理的臺湾,传统的宗教形式为何仍能持续找到生存与发展的立基点。
作者简介
齐伟先
德国毕勒费尔德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专长领域为宗教社会学、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曾进行多国的田野研究,包括非洲布吉纳法索畜牧经济与信仰生活的田野研究,以及马来西亚伊斯兰智库的研究与调查,长期关注地方社会的宗教生活及宗教面临现代化过程中的转变。
目录
图表目次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一、藤蔓与枝条
二、民间信仰的多元性:「民间」作为知识对象类别的正当性基础
三、相关研究回顾与研究策略:开展以仪式为中心的考察
四、本书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框架:仪式中的抗拒力、物质性及隐喻性
一、仪式的宗教性
二、仪式的抗拒(resistance)潜能
三、物质转向(material turn)下的宗教理解
四、仪式物质性的启发:仪式的隐喻基础
五、本书分析框架的理论定位
第三章 「境」:仪式社群与仪式权威
一、从府城说起
二、从七寺八庙到府城联境组织的四安境
三、府城的「境」与「交陪境」
四、「境争」:境域流动现象背后的仪式象徵性
五、「厚礼数」的府城
六、多层次的公共性
七、香境:天下第一香(西港香)
八、小结:仪式与仪式物的象徵化运作
第四章 进香:仪式分神与跨域连结
一、进香与朝圣理论
二、臺湾进香活动的特殊性
三、两个意义的翻转:进香的开放性与文化资产的公共性
四、作为信徒仪式的徒步进香:徒步进香作为召唤活动
五、徒步进香过程中的「分神」:仪式物的非仪式功能
六、徒步进香>进香:符码形式的外溢与流动
七、进香活动在政经及组织面的外溢现象
八、「进香」:异质共构的仪式
九、「势」作为进香活动外溢效应的强度指标
十、小结:围绕「进香」仪式的隐喻运作
第五章 阵头:展演传统、文化治理与市场化
一、作为文化资产的民间信仰
二、作为环境治理对象的民间信仰
三、「被跨界」的民间信仰元素:艺术与宗教的交织
四、阵头仪式vs.阵头文化:现代文化治理的介入
五、现代治理下阵头的市场化
六、阵头市场化与民间庙会场域中性别意象的变迁
七、小结:现代文化治理与市场的共谋
第六章 建庙:社群媒介与宗教传散
一、宗教的传散(religious dissemination)
二、宗教与媒介
三、高度倚赖社群媒体的银楼妈祖
四、透过网路力量而建庙的归仁妈祖厅
五、媒介即力量:社群媒体在宗教领域的媒介力量
六、小结:品味社群作为宗教场域外溢连结的「信徒社群」
第七章 结论:民间社会宗教生活及其「现代」的可能性
一、仪式与仪式物的「象徵化」与「隐喻连结」
二、仪式是公共的、信仰是私人的
三、臺湾现代治理情境中隐喻符码的传散
四、观「势」探「缘」:民间俗世生活的隐喻符码
五、宗教的「物联网络」
六、隐喻的力量
七、结语
附录一 郑成功时期军镇系统及番号
附录二 府城联境庙宇的交陪数量统计表
附录三 府城农历七月普渡时序
附录四 银楼妈祖重大神启事件纪实
引用书目
图片出处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