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菩提心是觉醒而利他的心,是开启智慧的重要力量。
本论以偈颂的方式娓娓道来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修行原理,
带你完整认识菩萨道的修行要领与实践步骤。
《入菩萨行论》为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重要经典,由寂天菩萨所造,对于弘扬大乘佛法、彰显大乘精神至关重要。济群法师深入阐述《入菩萨行论》,并化为具体可行、有次第的菩提心完整修行。菩提心就是觉醒而利他的心,是开启智慧的重要力量。
全论由十品组成,阐明了从菩提心生起到圆满的完整修行。又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菩提心的生起,从营造心灵环境到生起菩提心,包括〈菩提心利益品〉、〈忏悔罪业品〉、〈受持菩提心品〉。第二部分是菩提心的心理建设,包括〈不放逸品〉、〈护正知品〉、〈安忍品〉。第三部分是菩提心的增长、提升和圆满,包括〈精进品〉、〈静虑品〉、〈智慧品〉和〈迴向品〉。
作者寂天菩萨出生于七世纪末,是南印度梭罗史咤国国王善铠的王子。他自幼就得到文殊锐智成就法的传承,并依此修行,亲见文殊菩萨,得其加持。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菩萨以经典为依据,运用种种比喻,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其中蕴含的修行原理,以偈颂的呈现方式,融合理性和感性兼备的语言娓娓道来,表述非常生动,逻辑严谨而充满诗意,且和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引人入胜。
在印度和西藏佛教史上,《入菩萨行论》有着崇高地位,并留下众多注释。学习这部论典,不仅可以提升个人修学,为实践菩提心提供系统、完整、深入的指导,还能弘扬大乘精神,促进汉传佛教的健康发展,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众生带来究竟的利益。
作者简介
济群法师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余载。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就读于中国佛学院,随后于闽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等地任教。从事教育几十年来,对如何有效修学,有着深入的观察、思考和实践。由此,提出修学五大要素,创建三级课程体系,令无数学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会及高校举办讲座,开中国内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内外。同时笔耕不辍,出版「智慧人生、修学引导、以戒为师」等丛书四百多万字。以纯正的佛法知见,剖析社会问题,釐清修学误区,提出切实的解决之道。
相关着作:《寻找心的本来》《菩提心与普贤行愿》《走近佛陀》《菩提大道:《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全套三册不分售)》《道次第之道》《超越「二」的智慧:《金刚经》探微》
目录
※第一册※
前言:发菩提心,学做菩萨
一、从慈心到菩提心
二、修学菩提心的次第
三、瑜伽菩萨戒
四、三聚净戒
五、三级修学和三级利他
绪论
一、为什么要学《入行论》?
1.个人修学的需要
2.汉传佛教建设的需要
3.菩提心是大乘的标识
4.缺失菩提心的弊端
5.弘扬《入行论》是时代的需要
6.《入行论》是阐述菩提心教法的宝典
二、本论的作者
三、本论的内容和结构
1.菩提心的生起
2.菩提心的防护
3.菩提心的增长、提升和圆满
四、《入行论》的影响
论序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一、明菩提心所依
(一)思惟暇身难得
(二)思修善心难生
二、思惟菩提心利益
(一)总明菩提心利益
1.能消重罪
2.能获妙乐
3.能办所求
4.名至敬归
(二)总喻菩提心利益
1.转劣为胜喻
2.珍贵难得喻
3.得果无尽喻
4.能除恐惧喻
5.能灭重罪喻
(三)引经证成
(四)别明菩提心利益
1.菩提心之种类
2.愿心与行心之利益
三、菩提心利益之依据
(一)引经证明
(二)以理成立
1.愿心获益之理
2.行心获益之理
四、敬叹菩萨
第二品 忏悔罪业
一、献供三宝
(一)目的与对象
(二)献供本身
1.供无主物
2.供自身心
3.供想像物
二、礼赞三宝
(一)口赞三宝
(二)身礼三宝
三、皈依三宝
四、四力忏悔
(一)出罪力
1.坦诚发露忏悔
2.须尽速忏悔之因
(二)依止力
1.总依三宝
2.别依菩萨
(三)对治力——依教奉行
1.喻惑如病须对治
2.喻惑如险须慎防
3.劝速对治莫苟安
(四)誓不犯罪力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一、前行
(一)积聚资粮
1.随喜功德
2.请转1
3.请佛住世
4.悉皆迴向
(二)昇华自心
1.尽捨身、财、善根
2.愿成他利之因
3.愿成所求之因
二、正发菩提心
三、结赞菩提心
(一)思惟喜获菩提心
(二)思菩提心能利他
1.能除苦果
2.能灭苦因
3.能成利乐
(三)请他随喜
第四品 不放逸
一、略说不放逸
二、广说不放逸
(一)慎持菩提心
1.不应捨菩提心之因
2.捨菩提心过患
(二)慎守学处
1.慎防罪恶
2.认真修善
3.尽力断烦恼
三、结劝
第五品 护正知
一、守护学处之要──护心
(一)护心则能护一切
1.总说需护心
2.纵心过患
3.护心功德
(二)护心则护一切之理
1.过患依心
2.六度依心
(三)应勤护心
1.略说
2.广说
二、护心方便──正知正念
(一)略说
(二)广说
1.无正知过患
2.护正知方便——护念
三、以正念正知护心
(一)学律仪戒
1.清净三门
2.守护令不退
(二)学摄善法戒
1.断不学戒之因——贪身
2.应善巧修善
(三)学饶益有情戒
1.应勤利他
2.利他方式
(四)结语
四、圆满学处之余要
(一)广说
1.净化学处之因
2.应学之范畴
3.修学之原则
(二)结义
※第二册※
第六品 安忍
一、思惟嗔过及忍德
(一)隐含之过患
(二)现见之过患
1.令心离安乐
2.能坏亲友情
3.总结嗔过患
(三)思惟安忍功德
二、修习安忍之法
(一)生嗔之因
(二)劝息嗔因
(三)除嗔方法
(四)细究嗔因全力断
1.嗔境差别
2.遮除因我受害而生之嗔
3.消除因我所受害而生之嗔
4.消除因敌获善而生之嗔
5.嗔敌徒自害
6.应忍己利受损
(五)念忍功德
1.总说
2.喻明
3.结示
第七品 精进
一、劝勉精进
二、断除不精进
(一)认识不精进之因
(二)如何断除不精进
1.断除好逸之懈怠
2.断耽着卑劣之懈怠
3.断除畏善之懈怠
三、增长精进力
(一)增长精进之助缘
1.总说
2.信乐力
3.坚毅力
4.欢喜力
5.放捨力
(二)以正知正念力行
(三)振作轻安行
第八品 静虑
一、劝勉修止
二、断止逆缘
(一)断捨尘缘
1.认清贪着世间之因
2.如何断除
(二)断捨邪念
1.劝离五尘欲
2.劝乐阿兰若
三、如何修止
(一)略说
(二)广说
1.等观自他修习法
2.自他相换修习法
四、结勉修三昧
※第三册※
第九品 智慧
引言:求解脱者需空慧
一、二谛
(一)二谛的定义
(二)二谛见之层次
(三)断二谛有无自性之诤
二、与实有宗交流无自性
(一)引言
(二)破常人所见实有
(三)功德与受生
(四)善与恶
(五)轮迴与涅槃
三、与唯识宗交流无自性
(一)破唯识无境
(二)破自证分
1.以经破
2.以理破
四、显空性能断惑,成就佛果
(一)实有宗提出疑难
(二)中观师回答
1.幻师生贪之因
2.修空能断烦恼习
3.断烦恼能成菩提
五、成立大乘是佛说
(一)实有宗提出疑难
(二)成立大乘是佛说
1.引《般若经》证成
2.成立大乘是佛说
(三)论证空性在三乘解脱中的重要性
1.无空慧不能证涅槃
2.空慧乃无住涅槃之道
六、广说人无我
(一)破俱生我执之境
(二)破遍计我执之境
1.破数论派
2.破胜论派
3.解决无我带来的疑问
七、广说法无我
(一)由念处门说
1.身念处
2.受念处
3.心念处
4.法念处
(二)断二谛诤
1.断太过诤
2.断无穷过诤
3.心境谛实于理无据
(三)成立法无我的正因
1.破无因生
2.破他——常因生
3.破自——主体因生
4.结破四边生
5.开显缘起正因
6.破自性生灭
八、劝修空性利自他
(一)悟空能净自心田
(二)观察众生苦,生起同体大悲
1.思惟现生过患
2.思惟后世过患
3.思惟暇满难得
4.生起无缘大悲之心
第十品 迴向
一、总迴向
二、别迴向
(一)迴向他利
1.总愿离苦得乐
2.别愿除恶趣苦
3.迴向人天善趣
4.愿满出世利益
5.总结
6.迴向出世圣者
(二)迴向自利
三、念恩礼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