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园市龟山区復兴二路6号1楼 Tel: (03)328-8833 E-mail: service@ncc.com.tw LINE: @nccs
本网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认知世界的一整套方法,即就是科学思维的方法。现代科学如此强大,以至于其他认识方式如果不能纳入科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是被否定的。在古代中国,曾经有过另一套认知世界的方式,那就是“易”的思维方式,是以《易经》为文本,包含阴阳、干支、五行、八卦等在内的一整套系统的认知方式(以下简称《易经》或《易经》思想)。有人会说社会进步了,古人的那些认识比较原始、落后,是简单、低级、朴素的认知方式,怎么可能与现代科学相比呢?这显然是科学主义的自大表现。我们要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中国古人创立的这一整套认知世界的思想与方法,做深入研究之后再与现代科学相比较。只有这样,才不失为一种科学而严谨的态度。
现代人对《易经》思想的种种误解与偏见,基本上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易经》所包含的思想。也有人学习《易经),仅仅是因为好奇,不下功夫、不深人学习是会有自己的体会与认知的。现在我就用与科学对比的方法来讲解中国古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首先我们要认可,对世界认知有不同的层面,而不是单一的,不同层面的认知解决人类面临不同的问题。比如宗教是解决人精神层面的问题,这一层面的认知当然与科学不同。认可这一点的话,可以说科学认知解决的是物化世界的相关性问题;而《易经》的认知解决的是人自身面临的问题。一个是物的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所以,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以观测的客观实在,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通过检验证明其正确性。
《易经》研究的对象却是人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关联性,但却不是伦理学。它与伦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伦理学不能验证,《易经》的推演却可以得到有效的检验。
这种关系是如何构建的?中国古人将这些复杂关系内在关联统一到天道中来,其内在逻辑是:天道运行决定一切人世间的演化与变迁。只要知晓天道运行的规律,就可以得到关于人及社会的认知,并发明了特殊符号用来代表天道运行,那就是有关时间运行的阴阳五行及干支等。
时间,在科学看来是没有差别的均勾流逝的、不参与物理变化的东西,在易经看来却是一切演化的根源。两者认知世界差异的焦点就在于此,当我们看到草木生长,大地回春时,不觉得是时间让这一切发生改变的么?但是,你能通过观测,或者测定时间:今天与明天,上个月与下个月,今年与明年之间的差别吗?我们的生命一天天老去,今年与明年当然不一样,但这种差别科学无法测定,或者说不可能用科学的参数表述时间的不同。明确这一点就明确了科学的边界,不可以用科学这把尺子批判超越它边界的范畴,而需要接弃偏见地感受《易经》带来的全新认知世界的方法。
科学要揭示物理世界存在的规律,因为科学家相信自然是有序的,相信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分析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同样的道理,中国古人也坚信世界存在严格的秩序,这就是“道”。只是说这个“世界”不代表“物”的世界,而是“人”的世界。人应该是主观性最强的,人的世界怎么会有严格的规律与秩序?这就要说到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观。这种理念包含有两层舍义:其一,天人合而为一,没有第三者存在,既没有神,也没有物,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外部世界没有分隔。所以中国这种文化既不会产生现代意义的科学,也不会产生神学与宗教。其二,天人合一不仅仅是观念,还有一套完整的认知世界体系,其设定天道有秩序地运行,决定人及世界的一切变化。
事实上,研究中国文化的大多数学者都忽略了这一点,他们认可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仅认可这种文化发展出的政治学与伦理学,不承认这种文化中蕴含着伟大的哲学。所有这些歧义都是因为没有弄懂天人合一的真正内核。
天人合一包含了哲学所具备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包含了对世界本源的认定与终极追问,甚至还超脱于哲学之外,具备了一套验证系统,但它却不同于传统科学方法的检验。天人合一的内核是对“天”的认知,古人对天的测定并非来自观测,而是来自于某种神奇“设定”。我们此时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最初的起源一定出自于超越人类普遍认识能力之上的“圣人”。这种并非来自天文观测的对天的“设定”是什么?又怎么达成具备某种共识的认知?而且怎么可能是正确的呢?
先说说圣人对天的设定是什么?那就是将可被人感受的“时间”转化为特定符号: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这里的“时间”不是指宇宙时间,而是在地球上的时间,具有循环往復,寒暑往来,又影响自然界一切生命生灭变化的时间。
有人会问,这种设定一定是对的吗?站在科学的角度,一种设定的东西不可以观测就是不存在的。且慢,上帝当然不可以观测,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信奉上帝?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也信奉上帝(他们可能因为惊嘆于物理世界的秩序应该出自于全能上帝的精妙设计)。中国古人对天道秩序的信任,就如同西方人信奉上帝,不必用观测来检验。
一个自洽的认知系统,自有一套可检验的方法。就如中医讲的人体经络,解剖与观测都不认可经络的存在,但是经络学自有一套检验的方法,就是你通过经络理论医于好人的疾病,没有比这更有说服力的检验了。不可用肉眼与解剖观测的经络学,是如何获得的?也应该出自于“圣人”之慧眼。既然如此,天道之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设定,应该出自更具慧眼的圣人的感悟,当他将这些教给当时认识水平还很原始的古人时,这就是绝对神圣的共识性的认知了。
那么这一套认知世界系统是如何自洽与自证的?这就是本书重点阐述的内容。
目录
第一节 天道的启迪
第二节 阴阳之道
第三节 阴阳象义
第四节 五行象义
第五节 五行生剋
第六节 形与气
第七节 体与用
第八节 命理之理
第九节 隐性因果
第十节 十干之位
第十一 节干支之性
第十二 节天干五合象义
第十三 节十神释义
第十四 节十神社会学内涵
第十五 节十神与六亲
第十六节 四柱宫位
第十七节 十天干之甲
第十八节 十天干之乙
第十九节 十天千之丙
第二十节 十天千之丁
第二十一节 十天千之戊
第二十二节 十天干之己
第二十三节 十天千之庚
第二十四节 十天千之辛
第二十五节 十天干之壬
第二十六节 十天干之癸
第二十七节 干支关系
第二十八节 五行生死之一
第二十九节 五行生死之二
第三十节 地支遁藏
第三十一节 地支之合
第三十二节 地支六冲
第三十三节 地支六穿
第三十四节 地支三合局
第三十五节 地支刑破
第三十六节 地支之墓